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2.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客何为者”是什么意思?就我所见到古文译注本和古汉语读本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是“你是干什么的”,其语义重心是“干什么”而不是“谁”或“干什么”。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下面试作点辨证,并以此求教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3.
<说文>"见,视也."本义为"看到""看见";可引申为"遇见"."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意为"张良来到军门,看见(遇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不等张良同意与否,樊哙已"带剑拥盾入军门".这里既看不出张良与樊哙事先有约,更看不出樊哙是在秉承张良旨意而行事.仅此一点,张良是鸿门宴的"总导演"这个结论是由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4.
说“多少”     
“多少”这个词是代替数量的疑问代词,一般语法书对它分析较少。本文结合初高中语文教材,来分析“多少”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疑问。这是“多少”作为疑问代词的主要功能。 例:①象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荔枝蜜》) ②(任弼时同志)耐心地询问国内有多少工作人员,要多少开支。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言虚词“者”字的词性,通常从用法上分为两类。一是语气词,二是代词。这种代词究竟属于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还是属于疑问代词?现行说法颇为笼统。所谓  相似文献   

6.
要想做好“对划线部分提问”题,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要准确判断划线部分在句中作什么成分;2)要准确选用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3)要保持主句谓语动词的时态和从句谓语动词的时态的一致;4)要牢记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形式———疑问代词(副词) 一般疑问句。一、对句中地点状语提问时,可采用“Where 一般疑问句”句式。例如:考热点  相似文献   

7.
说“何”字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于项伯在“鸿门宴”中的表现,人教版《教参》以为他是内奸。何为“内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暗藏在内部做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项伯的举动是否与“内奸”相符合呢?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与刘邦的谈话就道出了两人关系密切的原因:“秦时与臣游,项伯  相似文献   

9.
[展厅一]“疑问代词”的兄弟姐妹同学们,“疑问代词”的兄弟姐妹特别多,通常用于特殊疑问句中,一般放在句首,在句子中可用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今天我就把主要成员——5个“W”和1个“H”介绍给大家。1.“w hat”是大哥,主要对事物名称提问,意思是“什么”。例如:-W hati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11.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一年级教学“代词”的规定:不仅使儿童从实际上认识它,而且要学习常用代词的用法。初小语文第二册练习三的疑问代词“谁”和“什么”,我是这样教的:  相似文献   

13.
疑问代词结构,是我们阅读与今译文言著作的难点之一。假如对其结构特点不了解,而循词释义,就一定会曲解其意。本文试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就其常见样式与结合特点,作一些粗略的归类与肤浅的解说。 所谓疑问代词结构,或称“习惯句式”,或称“动词词组”,指的是疑问代词与动词或介词所组成的结构,如“如何”、“孰与”、“奈……何”、“无若……何”、“奚以……为”、“何有于”等等;也指疑问代词与指示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如“何其”、“何……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古文篇目中个别词句的注释,愚意以为尚欠斟酌,在此提出,仅与同仁商榷。一﹑《鸿门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同命”教科书中释为“和他们拼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古诗文对译》中亦然,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课文详释》中也把代词“之”释为“项羽”,“同命”释为“拼命”。诚然,樊哙原是一个杀狗的屠夫,对于这五大三粗﹑勇猛粗犷的一介武夫来说,这种注释尚可成立。但是,那出身亭长﹑起于民间,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的刘邦,在危急时刻总是和张良﹑樊哙商讨大计,不正说明樊哙智勇双全﹑忠贞不二吗?就在…  相似文献   

15.
一 “者”象词缀而不是词缀,词缀有所缀的词根,而“者”没有;“者”象助词而不是助词,助词无所指,而“者”有所指;“者”有指代作用而不同于一般的代词,一般代词能单用,而“者”不能单用。黎锦熙先生说,“者”是联接代名词,联接形容的附加语(《比较文法》)。王力先生说,“者”是被饰代词,带修饰语(《中国语法理论》)。两家的说法离开了词的一般概念——最小的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也越出了代词不受修饰的框框,但是符合“者”的实  相似文献   

16.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17.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19.
释“步走”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选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写沛公逃宴,向张良交代留谢项王的手续后,有这样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间行,”(第85页)其中“步走”一词,有的教师讲解为“步行”,说沛公放弃随从的车骑,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步行,从(?)山下面,取道芷阳找便道走。这样解释,前后有些矛盾:“沛公……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这成什么话呢?  相似文献   

20.
“什么”一般用作代词。作疑问代词的如:“总理又问:‘现在在家里干什么?’……”(《一张珍贵的照片》)用作指示代词的如:“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草原》)但除此之外,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一是表示特定的语气和强烈的情感。如:(1)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