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延被杀是魏延与杨仪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的结果。对这场内讧,诸葛亮负有责任;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认识不够;他没有搞好权力交接;他不该在临终时有所偏废。魏延被杀与诸葛亮去逝一样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古虎头桥与魏延之死曹弘撰文摄影余少小读《三国演义》时,读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告诫亲信部属,魏延脑后生有“反骨”,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书中还写道,诸葛亮临终前,曾授扬仪等人“锦囊妙计”,以制魏延之反叛行径。在陕西南部古城汉中采风创作时,偶闻城中有...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素来不喜,表面看似乎心存偏见,识人不明.实际上,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诸葛亮意欲重建儒家秩序,使蜀汉成为正统政权,故在道德上力求完美无暇,对魏延弑主之举自然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4.
张鑫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13-116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代一直积贫、积弱,原因众多,但内部派系斗争绵亘不断却是历来史家所极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草创军事集团之始,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便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发生龃龉;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相互争权;刘备与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新旧派系实力随即发生消长,内耗不断直至蜀汉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5.
魏延一生忠诚于西蜀政权且功勋卓著,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进军路线上的分歧是认识分歧,曲在诸葛亮。虎头桥之变是诸葛亮酿造的一杯鸩酒,而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则是虎头桥之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固县一带)人。在群雄荟萃的三国时期,魏延堪称一流上将,远在郭淮、张郃之上;就偏居一隅的蜀汉而言,算得上超群绝伦。但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位半人半神的先知,给魏延勾画了一幅“后脑长反骨”的隐患形象。近年新版的《辞海》集学术界之观点,称“诸葛亮死,他(延)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击仪,兵败被杀。”两说性同词异,并无本质区别。我认为:魏延既没有长“反骨”,也没有反叛行径;说他与杨仪争权兵败被杀,未免有所偏颇。魏、杨内讧事件,系杨仪一手造成,在这场历史悲剧中,魏延是无辜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中国很多男性的超级偶像。他集智慧、忠诚、正直、廉洁于一身,辅佐刘备借荆州,占益州,入巴蜀,联东吴,可谓朝中之事,无分巨细,事必躬亲。然而,恰恰是这份鞠躬尽瘁,导致了蜀汉军政管理上的诸多失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  相似文献   

8.
汉末纷争打破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给局。刘备集团以益州经济区为立国基础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前期诸葛亮执掌国政,实施“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使益州经济区的发展因战争而受到严重阻碍。蜀汉后期,姜维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导致益州经济区严重倒退,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一举灭蜀。  相似文献   

9.
刘备之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引下,刘备联吴抗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临终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和衷共济,为后世的君臣关系树立了楷模,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任何怀疑二人鱼水关系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对于蜀汉来说是极其不幸的一年。执掌军政大计的托孤重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在五丈原北伐军中猝然长逝了,就在诸葛亮的尸骨未寒的退军途中,丞相参军长史杨仪与征西大将军魏延又发生了火并。  相似文献   

11.
刘备攻占汉中后将主力撤回益州,任命魏延率偏师留守。诸葛亮执政后领十万大军进驻汉中,将府营设置在沔阳,并在赤崖(岸)储备军资。后又徙府营于南山原上,筑汉、乐二城,实施更戍制度,并屯田于黄沙,造斜谷邸阁,使诸军运米,粮饷筹备充足后进兵关中。由于汉中位于蜀魏接壤的中间地带,道路四集,险阻难攻,蜀汉将主力驻扎此地既能保国门不失,又可威胁曹魏的几个战略方向,所以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孔明何以不纳魏延奇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将魏延曾提出一条从子午谷出奇兵北伐的计策,后人对此评价不一。本文认为,这条计策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仅就战术层面来讨论它的可能性,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但是,如果从战略层面来看,即使此计得以成功,蜀汉面临的后果必将是与曹魏在关中地区进行毫无把握的战略决战,这对蜀汉而言是灾难性的,因此,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相似文献   

13.
从公元219年到263年,蜀汉统治汉中共计45年,其间,蜀汉委派重将为都督,统兵驻屯汉中。先后督汉中的有魏延、诸葛亮、吴壹、蒋琬、王平、费、胡济7人。他们采用适当的战略战术,保证了汉中的安全,确保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同时他们也为汉中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诸葛亮初见魏延,二话不说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斩首.刘备惊问:"魏延有功无罪,何故杀之?"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果不出所料,到第一百零五回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魏延真的反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竞能算到二十多年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中,西蜀阵营有一不太听话的将军魏延,收于他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力,被孔明遗命斩杀。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生前认为他脑后生有反骨,怕自己死后,无人克制得了他,所以在死前故意将政事交与杨仪,令官衔远高于杨仪的魏延延不平,致使魏延造反成为事实。如此说来,孔明以自己想当然的造反“标签”贴在了魏延的身上,使魏延成为自己“先入为主”式主观猜测的牺牲品。   的确,魏延在西蜀的大将中不怎么“听话”,他曾提出从子午谷奇兵袭击魏国军事重镇长安的战略构想,对孔明所谓“用兵必出岐山”、“依法用兵…  相似文献   

16.
谯周是三国时蜀国益州集团中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儒术,又是当地土,在以“法”治国、“荆楚人贵”的诸葛亮时代并不显达。当曹魏灭蜀时,他力劝刘禅投降,使蜀汉免受兵燹之灾,其本人却因此见贬于后世。谯周门生众多,名有立、杜轸、李密等,他们在入晋后仕途畅顾,青云平步,与吴蜀故地其他贵胄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与识周的生平行事及其影响,也和司马氏政权出身儒学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蜀汉时期重庆人口,由于《三国志》阙“地理志”,无直接材料可作依据,只能凭间接材料。先求东汉重庆人口及其在益州《含凉州武都郡》人口中之比重,再考蜀汉兵力以证蜀汉人口,后依东汉重庆人口在益州人口中的比重,考出蜀汉重庆人口为户199650、口689700。  相似文献   

18.
蜀汉文学论     
蜀汉文学是三国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蜀汉能文之士有许靖、诸葛亮、向朗、秦宓、费祎、杨戏、姜维、来敏、谯周、郤正等等,蜀汉文学整体成就较低,但不乏名家精品;在作家队伍上,由荆州人士和益州人士两部分构成;在文体上,以散文为主;在文风上,以典雅古朴为主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1996年第11期蔡尤臻《诸葛亮的疏忽》一文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开头有“益州疲弊”一语,意为“蜀汉的军备薄弱,财力不足”,而下文请命时有“兵甲已足”一语,意为“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显然前后矛盾,蔡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这显然是他的疏忽”。我认为蔡文失  相似文献   

20.
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本是其中较为弱小的一支.但在20多年的战争兼并中,诸葛亮、法正等一批时代精英纷纷投奔刘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刘备与诸葛亮默契结合成为该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共同体.刘备集团从而扭转了以往东奔西逃的流亡走势,最终于221年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汉政权.刘备重用诸葛亮,其方式和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军阀对大臣的重用.诸葛亮弥补了刘备自身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不足,两人互为表里,一起扮演着蜀汉政权中君主的角色,形成了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中权力运行的一种特别的构成方式.尽管蜀汉政权建立不久刘备病故,但蜀汉政权仍正常运作.此外,汉末战乱中,或者是最早追随刘备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军阀,或者是不愿意依附其他军阀的汉末官僚士大夫,或者是前益州刺史刘焉、刘璋的部下,在投靠刘备一起建立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政治角色的转变,成为蜀汉政权中不同身份的统治者.蜀汉政权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顽强地在魏吴大国夹缝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