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2.
中际 《中国编辑》2004,(4):92-92
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内府刻本所谓内府刻本,并不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历来在运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时,都是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者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  相似文献   

3.
《历史档案》2017,(3):4-29
咸安宫官学,原系雍正年间为教育内府子弟而设,后亦于八旗子弟中选俊秀者入学,是旗人进入官吏体系的培训机构和重要途径。咸安宫官学的兴衰变革,反映了清廷人材标准的变迁、官方教育制度的沿革,是清代文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雍、乾两朝是咸安宫官学建置之初,从课程设置、师资选拔,到学生考试、教习议叙,各种制度在摸索中逐步成型。嘉庆以后,咸安宫官学的各项事务已有成规,然而师生多有敷衍,规章日见废弛,教育质量大不如前。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内务府奏案、内务府奏销档中选辑相关满汉文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咸安宫官学,原系雍正年间为教育内府子弟而设,后亦于八旗子弟中选俊秀者入学,是旗人进入官吏体系的培训机构和重要途径。咸安宫官学的兴衰变革,反映了清廷人材标准的变迁、官方教育制度的沿革,是清代文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雍、乾两朝是咸安宫官学建置之初,从课程设置、师资选拔,到学生考试、教习议叙,各种制度在摸索中逐步成型。嘉庆以后,咸安宫官学的各项事务已有成规,然而师生多有敷衍,规章日见废弛,教育质量大不如前。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内务府奏案、内务府奏销档中选辑相关满汉文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大忠 《大观周刊》2012,(12):166-167
本文以选介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清末光绪朝石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为立题,对学界所共识的第三次印本,亦称“同文版”或“光绪版”的刊印过程、廷臣奏谕、朝廷赏赐及馆藏等情况,结合清内府古籍文献档案史料,略作补充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王朝入关定鼎北京后,在内城陆续兴建了许多规模庞大的府邸,赏赐给成年后的宗室王公.有关王公府第的具体情况,以往史籍中记载不多,现从馆藏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出咸丰五年年底,内务府详查部分王公府第情况的史料予以刊布,其中较详细记载了当时一些王府的地址分布及建筑规模,对研究清代的王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件中对个别王府的呈报有所重复,但因其反映内容略有不同,故未作删节.  相似文献   

7.
土司年班制度是清廷针对川西藏区土司建立的管理制度,规定川西土司分两班轮流进京朝觐并呈进贡物,以此来表示对清廷的臣服。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务府档案中的土司年班赏赐清单为基础,分析清代年班土司贡品在种类、数量和价值等方面的特点,以期揭示清代年班土司贡物以政治意义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北京出现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近代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在北京设立的分行。在此之前,北京的金融业中主要为中国旧有的票号、钱铺(庄)、典当及外国银行。当时北京的票号在25家略多。据不完全统计,1862~1893年票号承汇各省、关公款8140余万两,其中汇往京师的京银、内务府经费等款项计6160余万两,占承汇公款的75.7%。①北京的钱铺(庄)有300余家。其中最著名的为“四大恒”,即恒和、恒利、恒源、恒光钱铺。政府往来存款及九城富户显官放款都以“四但”为靠山。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号、粮食铺、典当铺,均借有“四恒”…  相似文献   

9.
明清档案会计司是清代内务府的直属机构之一。清代内务府掌管"宫禁"事务,承办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所属机构众多,事务繁杂,组成了一个为皇室服务的庞大机构。其中,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统称"七司",属于内务府的直属机构;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统称"三院",是内务府的统辖机构。  相似文献   

10.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102种剧本末附穿关,它们当源于内府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有些剧本虽无穿关,但《述古堂书目》中标注"内府穿关本",它们也可确信为内府本;剧本末无穿关的教坊编演本、历朝故事剧等也可推论是内府本。以清代钱曾《述古堂书目》相佐证,可知现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内府本应有130多种。内府本是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杂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爱新觉罗·溥仪在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写道,1922年为筹措出洋经费,以赏赐之名,将紫禁城中最值钱的古籍和字画,运出宫外,存到天津租界。此时溥杰正在皇宫伴读,每天下学回家让他带走一个大包袱,持续半年从未间断。据溥仪回忆,存在宫中乾清宫之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之珍本,约200种左右,全部运走。另外从各殿运出字画手卷1000多件、挂轴和册页200多种。现据本馆所藏溥仪档案全宗之敬事房档案以及内容相同的宫中档案全宗,将1922年9月6日至1923年2月3日运出宫中之书籍和字画目录,予以公布,以为研究参考。 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后宫仍为清朝皇帝及后妃们居住,有内务府等机构为其服务,并沿用溥仪的宣统年号,为保持其原貌目录宣统年号未予改动。  相似文献   

12.
王嘉乐 《历史档案》2022,(2):96-104
造办处为内务府核心机构之一,雍正以降完成从作坊到衙门的转型,其事权迅速扩张,职掌并不限于御用器物的制造。随着钱粮库、活计房、档房等平行办事机构陆续设立,雍正年间造办处组织架构初步完备。作为由皇帝直接支配的内廷机构,内府、外朝的营造事务渐交造办处统筹。在筹备准噶尔之役的大背景下,为保证军需供应的机密高效,造办处新设“炮枪作”负责军工火器的研发与成造,机要程度甚至一度呈赶超兵部、工部之势。造办处机构改革与事权扩张的过程,是雍正朝内廷权力伸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咸安宫官学,原系雍正年间为教育内府子弟而设,后亦于八旗子弟中选俊秀者入学,是旗人进入官吏体系的培训机构和重要途径。咸安宫官学的兴衰变革,反映了清廷选拔人材标准的变迁、官方教育制度的沿革,是清代文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雍、乾两朝正是成安宫官学建置之初,从课程设置、师资选拔,到学生考试、教习议叙,各种制度在摸索中逐步成型。这一时期,也是考核最为严格、成就学生最多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咸安宫官学最受清廷重视的时期。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内务府奏案、内务府奏销档中选辑相关满汉文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盛京内务府粮庄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在京畿、盛京、锦州、长城口外等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庄园,它们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具有浓厚的农奴制特点,到清中叶才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化。盛京是清王朝统治的奠基地,这里的庄园建立最早,存在时间最久。其中盛京内务府粮庄,数目多,规模大,管理完善,具有代表性。近年辽宁省档案馆及一些专家学者对盛京内务府档案进行了整理,为深入研究清代庄园,特别是粮庄,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依据新发掘的档案史料,结合有关文献,对盛京内务府粮庄概要述之,以求对该问题研究之深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香港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整理编纂的大型档案文献汇编《清代皇家陈设秘档》,自2014年开始由文物出版社分批出版。这里就清代内务府陈设档的有关问题作简要披陈和探讨。一内务府陈设档的历史概况内务府是清代总管皇家宫廷事务的专门机构。内务府堂是内务府各机构的总汇之所。内务府下属各机构经办之事,均要定期呈送或呈请内务府堂核办。由此内务府堂形成了大量档案,其中  相似文献   

16.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17.
<正>盛京总管内务府衙门,是清政府于陪都盛京设置的专门管理该地区皇室及宫廷事务的机构,简称盛京内务府。其前身为盛京包衣佐领,后被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皇产事宜处所取替。该机构运行长近280年,在处理日常各项事务时,存留下大量盛京内务府与北京总管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盛京五部、奉天府府尹等衙署间及其内部机关间往来文书的行文稿或抄存档。内容涉及盛京内务府沿革及行政管理、皇庄及其人丁管理、土贡物品献纳、故宫陵寝的祭祀、维护  相似文献   

18.
刘巍  赵萍 《兰台世界》2016,(16):126-129
赏赐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治国手段,《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晋国大量的赏赐活动。晋国赏赐原因多种多样,以军功为主的唯功是赏和唯贤是赏并存;赏赐内容丰富,以土地为主,亦有食物和金石之乐。赏赐对象不仅局限于本国,对其他国家的赏赐也很常见。这些赏赐活动有效地增强了晋国的国力,同时也为卿大夫的势力做大提供了条件,导致了春秋末年卿大夫分晋的一个后果。  相似文献   

19.
清统治者创办八旗官学,原是为了培养贵胃子弟人才并打出“兼资教育”的旗号。学生从内府三旗满洲佐领、旗鼓佐领与内管领下挑选。教员由满、汉及蒙员充任。至清中叶以后,学政日渐废驰,官学有名无实。这种情况引起一些官员和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关注。这里刊发的档案史料,系从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出,可供研究清代官学制度史参考。  相似文献   

20.
赵郁楠 《历史档案》2020,(1):127-131
内务府是清代总理宫廷事务的重要机构。其组织庞杂,在清代中央机构中职官人数最多,也最具清代皇家文化特色,历来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务府来文,是内务府堂及其所属机构收到其他衙门及官员等所发文件的统称,在内务府档案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历经不同时期的整理,将部分满文来文从汉文来文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了"内务府满文来文"档案。2011年,一史馆满文处以"文种—朝年"及"机构—文种—朝年"为原则,对其进行了文件级秩序整理工作。本文谨就整理工作所见,简单谈一下这部分内务府满文来文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