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将"其用法可分为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介词、助词六类,其中: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保留了上古中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点,是承接发展的,而介词"将"和助词"将"却有了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太平经》中"向、嚮、鄉"的用法和分布情况,认为其动词"向、嚮"和连词"向、嚮"略有混用,但"向、嚮、鄉"的用法仍然存在较为明确的分工。"向、嚮、鄉"均无典型介词用例,这符合先秦两汉时期"向"的用法特点;同时还认为可尝试通过考察某些道书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如介词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来推测某些道书大致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4.
《真诰》和《周氏冥通记》是南朝陶弘景整理的两部道教文献。文章对两书中介词"乎"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其使用情况与中古其他文献进行比较,认为其中介词"乎"多属仿古用法。这两部道书的语料性质既具有南朝口语色彩,又存在一些仿古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语气副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及裴注中语气副词"其"主要表示命令希望等祈使语气,其次为推测判断语气、反诘语气等。这与《左传》中"其"主要表示推断、反诘语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借此可以看出语气副词"其"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用法变化。  相似文献   

6.
语音是一种客观存在,《汉语大字典》通过收录中古反切,希望能全面地反映出这一存在的历史及发展,然而它在利用古注时却多有不足。历史上存在过的读音当以文献资料为据,因此本文依据中古及近代韵书、字书,并结合《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对《汉语大字典》中的反切注音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7.
《祖堂集》中的复音介词,集中反映了晚唐五代复音介词的整体面貌特征。与上古、中古相比,《祖堂集》复音介词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在构成方式与分布位置上也有其特点。由此可见,至晚唐五代时期,复音介词发展已比较成熟,为现代汉语复音介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百喻经》“得”字用例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喻经》是萧齐永明十年(492年)由天竺僧人求那毗地所编译,语句浅白,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百喻经》中的“得”字用例,在语义和语法上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归纳,并选出一些具体用例来着重谈一淡助动词“得”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介词的“和”“同”表示“共同、协同”、“对象”等,是一类。“替”表示“动机·目的”,是另一类。这两类介词互相排斥,不能互换使用。然而,近代汉语里并不如此。本文把近代汉语这两类介词的特殊用法归纳为五小类,逐一考察它们在五部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里的分布情况。有些介词,《儒林外史》中有较多的互换使用现象,其他作品则稀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第53回至57回的介词与《儒林外史》一样,有较多的特殊用法。还有与《水浒传》重复部分中,《金瓶梅词话》对此种特殊用法大都作了修改。本文提出一个看法:《金瓶梅词话》原作者并不深谙这种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程度副词并用现象具有同义并用、并用方式随意,并用后无新增功能、无新增语义等特点。它们的涌现,一方面是出于语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时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趋势。它们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面貌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百喻经》中的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动补结构等五种语法现象,揭示其在中古汉语上的历史面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分两类一是AB式和BA式同时使用,一是现代汉语为AB式,《太平经》中只有BA式.与先秦汉语相比,《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存在很多框式介词,《春秋左传》中也出现了"自……至/及……"框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或终点,或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结合《春秋左传》中"自……至/及……"的使用情况,考察上古时期其他文献典籍中"自……至/及……"的语料,进一步了解该框式介词在该时期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金捷 《考试周刊》2012,(46):29-30
无论在汉语里还是在英语里,介词都是一类带有功能性的虚词,把句子的各个成分粘着在一起。同时,英汉介词亦存在着差异。本文在对比英语介词和汉语介词异同的基础上,论述英语介词的用法及其翻译,旨在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三遂平妖传》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神魔小说,具有重要地位,又因其口语化强的特点,成为研究汉语的重要文献。本文选取中《三遂平妖传》介词“于”作为切入点,通过计量研究分析其用法,在了解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介词“于”做共时和历时比较。  相似文献   

16.
《老残游记》中共有71处使用“望”的句子,其用法主要有五类:作构词语素、单音节名词、单音节动词、介词以及概数助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望”的前三种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后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介词“望”被书写上更简便、数量更具优势的“往”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是一部句法专题研究性质的专著。此书运用穷尽描写与历时、共时比较相结合,形式分析与语义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三国志》(下称《三》)和裴松之《三国志注》(下称《注》)中的若干句法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中古汉语断代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的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和阶段性的成果。此书的讨论虽立足于《三》和《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28个汉语常用介词在新加坡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情况。首先提出了鉴别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介词的特点和偏误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认定了新加坡中学生使用汉语介词的4个特点:“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存在句句首处所词语前使用介词“在”的频率、“当……时/的时候”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以及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带“来得”的“比”字比较句:8类偏误:有关框式介词的偏误、介词冗余、介词短语所处的位置有误、介词与介引成分及介词短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介词之间的混用、将介词短语用作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的否定表达有误、语句意义不明;并进而提出了5项教学建议:通过汉英对比强调汉语介词用法上的特点、突出强调时间词作状语和方位短语作定语的结构特点、确立易混淆的介词并加强辨析教学、依据语块教学理论加强框式介词的教学、用认知图式来阐释结构和语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20.
汉语介词的功能怎样,它能介绍一些什么性质的语言单位,语法界的看法还不是十分一致的.目前高校三种协作教材关于介词的不同提法,就是这些分歧的反映.张静的《新编现代汉语》认为,介词“只能介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是传统的观点,也是最普遍最有影响的体系之一.近似这种观点的是黄伯荣的《现代汉语》,它说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跟这种观点不同的是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它指出介词“附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但没有提及词组.可见,介词能不能介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介绍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有什么特点,承认介动结构的存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