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增加。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建立债务监督机制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解决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举借债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对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有助于明确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的权限;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运行管理和增强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控制。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债务管理制度,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范围仍未厘清,没有建立完善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以及缺乏规范的问责制度等。对此,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措施应包括采取行政控制和制度约束,细化规模控制机制以及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如何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十分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系统地研究,提出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全面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并降低其债务风险在当前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试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从债务风险指标、政府现金流量表、债务可持续性三个视角,分别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简要分析了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指出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方面,进而揭示了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特征,明确了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由于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举借行为不规范、使用效益差、管理不统一等问题,呈现出规模大、隐蔽性强、缺乏预警和控制机制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规模、结构、效率和外在风险。因此,要改革现行的分税制,健全财税体制;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地方财政的支出结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培植地方财源。应通过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财政分权体制之下,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不足的难题,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地方政府债务对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等有积极作用,但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很大风险.本文从"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三个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在不同理论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希望能认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  相似文献   

8.
利用或有权益理论,在收集和整编多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简化的地方政府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研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资产价值变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影响,并对我国31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务展开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与地方政府资产价值显著负相关,与债务规模正相关,但并不显著;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且资产价值不断缩减时,债务风险状况会加速恶化,甚至很有可能出现违约。为此,在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且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同时,评估债务所形成的资产规模,厘清地方政府可变现的偿债资产,增强偿债能力,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自2013年,系统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开始建立起来,各类存量债务的置换工作也在稳定有序进行中。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还在持续增长,债务风险也正在随之产生。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现状,通过相关指标来反映具体的债务风险情况,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青岛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度评价。最后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防控提出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举债还是偿债均对土地出让收入存在较大的依赖。在后土地财政时代,继续依靠土地财政的形式维持城镇化的建设是不可取的,同时要警惕地方政府债务转嫁。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单一形式需要改变,其中地方政府共同发行债券是解决贫困地区融资难的重要手段,征收物业税则是保障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将压力测试引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防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是由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从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的领域看主要包括违约风险、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来源看主要包括自身债务风险、转嫁债务风险。从地方政府自身视角,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加强地方政府和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传导到亚洲,我国省、地、县、乡四级地方政府累积起来的债务规模巨大。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不仅影响到政府的财政赤字和信用问题,还将影响到当地的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因而,在全球性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国外政府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处理来反观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寻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7,(1):19-24
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重启债务发行工作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逐年扩大。在经济发展新模式下,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扩大的原因也变得多样化。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快速增长导致其偿债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在逐步增加。本文通过分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的原因,运用KMV模型对安徽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指出当前安徽省政府债务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4.
地方债务作为重要的财政工具,其使用日渐频繁与广泛。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滞后于其实际使用水平,导致我国地方债务潜存着风险。除财政体制外,地方债务同时又与宏观经济调控、地方政府治理效率紧密关联,表明地方债务的制度改革既在债务管理本身,也在债务管理之外。分析我国地方债务制度的特征,探讨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机制,提出以"自我调节为主、集中调节为辅"的改革逻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路径的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5.
宏观债务风险是从整体债权人的角度分析的债务风险。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处于偏低的水平,居民和企业债务风险则处于偏高的水平。我国居民和企业负债率偏高的供给方原因是我国货币供给的持续增长,需求方的原因是我国企业依赖于债务融资以及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迅速发展。我国政府负债率趋向上升的原因是我国中央政府支出肩负着经济建设的职能以及地方政府具有内在的借债冲动。宏观负债率的不断上升带来宏观债务风险,如果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或者经济持续出现不景气,宏观债务风险将会爆发,并对宏观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因此,我国政府要通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降低企业的负债率,转变财政赤字观和抑制地方政府的借债冲动来防范宏观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债务在政府投资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主权信用和经济增长带来风险.我国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对经济增长、消费与投资具有深远影响.基于债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处于风险总体可控水平,政府债务相对总体规模处于较低水平,债权结构方面不存在风险.然而,地方政府债务占比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国政府债务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益显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中尤为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的广泛关注.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并着重提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增长,防范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将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地方债务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形成机理相当复杂,要求建立规范的地方债务制度来解决。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首先要明确长短期目标,并分别从短期和长期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建议。讨论了国外地方债务管理办法,以期对我国地方债务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逐渐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很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任其向中央政府转移,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防范化解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