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要从简单人手的思想.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和研究问题方面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主要内容是植树问题,旨在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在数学学习和研究问题时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数形结合,化归思想等,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这部分教材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切入点,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借助数学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日前,我听了一节"植树问题"的研究课,有一些感悟。课始,教师结合教材提问:路长12米,每隔3米栽1棵,要栽几棵树?教师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设计理念】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渗透化归、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以及研究数学知识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情与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植树问题  相似文献   

7.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是联系实际生活最紧密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广角内容有简单的排列组合、重叠问题、等量代换、运筹学、植树问题、编码问题、找次品、鸡兔同笼问题、抽屉原理等。基于数学教材的特点,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广角的教学中,为数学广角教学提供教学资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主要内容是植树问题,旨在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1和例2是探讨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例3则是探讨在封闭曲线(方阵)上植树的问题。这3个例题中,老师们普遍感觉例3的教学困难比较多,因为例3的素材比较特别,它是探讨围棋盘的棋子个数问题,但教材仅用直观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呈现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教学内容,有线段上植树和封闭图形植树两类问题,其中线段上植树通常包括下列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只在一端植,另一端不植。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和判断来解决"植树问题"。针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渗透对应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发现并理解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会应用植树问题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一一对应"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的路线一般分为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和环形线路上的植树问题。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1)两端都要栽。(2)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3)两端都不栽。本课教学旨在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数学教师对于植树问题的教学各出新意,其中不乏创新之作,但是大多基于模型的识别、记忆和套用,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现通过一节"植树问题"的课堂观课另辟蹊径——学在"段"上用在"点"上,分析该节课的本质及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例1的教学内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及认知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们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两端要栽”的植树问题,渗透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是联系实际生活最紧密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广角内容有简单的排列组合、重叠问题、等量代换、运筹学、植树问题、编码问题、找次品、鸡兔同笼问题、抽...  相似文献   

17.
"植树问题"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全长与间距、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呼伦贝尔市第七届教学能手竞赛中,有六位教师执教该课,教师通过学生的手指数和空隙数让学生初步构建了"植树问题"的模型;再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形成公式;最后通过解决重点问题夯实"植树问题"的模型,成效明显。另外,通过变式问题的设计和三种植树方法地比较,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有效渗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七、植树问题(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一)思想方法解读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本单元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这种说法比较笼统.事实上,植树问题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多的,如数学模型、数形结合、化归、分类等,而本单元想要体现的,主要是数学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正勋 《中国教师》2009,(Z1):508-509
<正>临近学期结束,与往年教材相同,数学最后一个单元依然是"数学广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内容主要渗透的是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再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变成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特级教师刘永宽通过整合教材,将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类型浓缩到一个简单的情境中,有效地将数学思想巧妙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自然地在交流中感受到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繁缛的教学手段,也鲜见学生激烈的争论,但在师生之间看似随意而平淡对话中,却让人品味出课堂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探究味.于简单之中见深度,这是刘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