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协商政治在我国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资源和现实资源,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协商政治在我国具有内生性,同时在现代社会又有着广泛的现实可取资源.它的发展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模式.发展协商民主对于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地方民主建设中已经有了很多实践,但是由理念变为体制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可谓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从历史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历史和现实自洽的统一;从实践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在问题导向下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发展;从价值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综合运用,必将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其是反映人类社会政治发展一般规律的政治理论,应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两大民主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协商民主作为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协商民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民主缘于代议制的“少数人统治”而陷入困境,面临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主题变迁,其变迁的总体路径就是通过公民政治参与空间的转换即协商民主来寻求民主发展的突破。基于中国现实考量,协商民主之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内核是党群协商,其意义在于通过执政党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与协商,将政治参与的主体从社会经济精英扩展为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已逐渐显现出协商民主的某些特征和趋势.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利益分化、科技和网络的繁荣发展,中国地方民主实践的探索分别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基础及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协商政治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协商民主、协商政治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作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补充,建立社会协商政治制度,使协商民主在基层发展,是丰富我国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加强民主建设力度,为民主发展提供多种制度支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体现在整个制度体系和政治实践之中.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对发展人类政治文明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经历了从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到实践的创造性再生的过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在尝试用中国既有政治词汇来译介和对接西方的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期望通过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来对接中国政治话语和实践中的"协商"资源以开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新局面.但是,这种尝试依然没有摆脱将西方的概念和理论作为标准直接运用于中国实践的"模式嵌套"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研究出现了新的局势,学术界开始自觉地以中国理论话语来总结和证明自身协商民主实践的特色和优势.新时期中国协商民主在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协商民主实践的推动力量、协商民主的实践领域等三个层面呈现出实践创造性再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的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中西方都出现了协商民主制度,但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民主恳谈会制度等体现着地方协商民主制度的开拓和创新。协商民主制度在我国充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自信。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形式。我国目前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出现了协商民主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导致对协商式治理方式的冷漠,相关制度的缺失,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应该在弄清源于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是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激起了中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协商民主制度激发了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因此,仔细梳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家关于协商民主概念的论述,理清协商民主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所应该具备的要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吸取协商民主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有基础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协商民主理论所主张的平等参与、公共协商等精神与我国农村社会基层民主本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在中国宪政语境下赋予其新的涵义,将其普适性精神及合理内核运用于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应在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实践的基础上,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协商民主理论本土化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面对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管理领域发展面临的困境,我们应沿着"协商"到"民主"路径,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协商民主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主体表达功能及管理体制的转型。逐步确立在协商民主基础上以法治为基础的一系列治理规则及制度安排,使协商民主理论基础在对农村民主管理实施的现代性改造的实践在最本质意义上与国家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安排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切实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在中国宪政体制下的良性运行和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顺应了西方政治社会现实下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和呼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背景同样期待协商民主。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5.
走出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认识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理论认识误区:复合型民主模式(西方多元民主政治模式)优越于整合民主模式(社会主义一元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政治改革就是简单地扩大政治参与,实行复合型民主政治制度模式。这种错误认识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的政治现代化。本提出只有摆 脱路径依赖思想,彻底转变从西方来观察中国的观念,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才能找到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因此,协商民主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理论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路径。一、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在我国,民主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深化了对我国"人民民主"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非常关注"协商民主"的理论并对其持较为普遍的乐观态度。但是,我们在确认某一理论对现实是否有益之前,首先要思考它是否合理。为此,对墨菲的竞争性多元主义的民主模式的介绍应该能引起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理论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墨菲以施米特的政治理论为基础,对罗尔斯等人倡导的协商民主理论作了辩驳。与协商民主理论不同,墨菲论证了民主政治的冲突性内涵以及激情对公民的民主政治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它不是对现有民主理论的否定,而是应对社会发展变化而作出的补充和发展。本文试图在协商民主的视野下,分析我国政治制度内在的协商民主基因及当前社会发展对协商民主的外在需求,指出按照协商价值对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民主的实质是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使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有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之分。相对实体民主而言,程序民主具有优先价值和监督控权、协调稳定和修正弥补三方面的保障功能。因而,程序民主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民主理论与民主实践存在较大的反差。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现状,当前政治改革的现实要求和长远目标,国外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的经验都要求今后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重点应转向程序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我国从一开始就是重视民主政治建设的国家 ,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民主政治尚不完善 ,须进一步加强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