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有的人总是责怪作家,指责记者,我认为关键是编辑.记者写什么是记者的自由,作家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如果这些东西不向社会传播,对社会不带来危害,我们管不着.  相似文献   

2.
不怕记者没稿子,就怕缩辑有框子。我们的报纸是办给人看的,还是办给人写的?编辑是要为记者做嫁衣,还是要给记者当伴娘?不怕记者没搞子,就伯编辑有框子。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4.
一篇失实的新闻报道,不仅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给工作造成困难,无疑也损害了报纸刊物,广播的声誉。当事情败露之后,作者的面子也不好看。我们这里就曾有一个通讯员,因给广播电台写了一篇失实的报道,电台播发之后,立即遭到涉及人的反对,要求澄清事实,挽回损失。最后,不仅电台派记者反复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跟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关系。音乐又给人一种神秘感。有人认为音乐高不可攀,是天才人的事业。对有些有名望的音乐家来说,在群众心目中又多了一层崇敬感。因此,群众就很想了解音乐工作者,想知道他们所走过的路,他们的生活、趣事等等,特别是有名望的音乐家。 那么,作为《音乐周报》的记者,如何去写音乐家,如何写出自己的特色? 写音乐家就应该通过记者的笔,把音乐界中那些有着高尚情操,技艺精湛,即德艺双馨的人介绍给社会,给人们以启迪和教育。但这种介绍又不能是教  相似文献   

6.
记者三问     
三问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一位记者,晚上在家埋头写稿,媳妇大人给他端来一杯茶,往桌上一放,随即叉手言道:“没明没黑地写,谁爱看你们那些废话呢?”这位记者一愣,如梦方醒地停下来,“是呀!成天写稿,很少想人家爱看不爱看。”如此自言自语一番之后,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把写好的几页稿纸给撕了。这是个真实的镜头,摄自我的一位同行的家里。后来我们三个人议论了起来,觉得记者应把读者称“爷”。吹牛的还称其“侃爷”呢,默默无闻的千百万读者,为什么不能称其“爷”呢?商人把顾客称为“衣食父母”,领袖人物常常把百姓称为“父老兄妹”,我们这些希望读者听信自己写的记者,不该叫声“读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竞争利器除了拼抢新闻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做新闻,要善于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听懂,语言就要通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新闻应注重传播效果.记者写的新闻,不仅要给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看,也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看.有的记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文章写得华丽才有水平.华而不实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一句话,写得花里胡哨,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要表达啥意思.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口号连篇,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篇看不到一句鲜活的话,读起来枯燥无味.现在,为数不少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不懂、不爱看.  相似文献   

8.
记者这个职业,在有些人眼里很神秘,也很神圣,群众赋予我们无冕之王的称号。记者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信息的传播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概括起来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有敢想、能跑、会听、能写。然而一个记者仅有这些能力还不够,因为有些新闻事件是突发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眼疾手快。作为  相似文献   

9.
报刊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都是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报刊编辑、记者采写的文章,供人阅读,诉诸读者的视觉;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则是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采编广播电视稿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作文,而是“写话”。广播电视宣传运用有声语言面向广大听众和观众讲话,是一种“说”的艺术,它与读报纸和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为听众和观众“…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是以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职业。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是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要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甚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更多的人拥有了及时发布最新信息的能力。普通公民也有可能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人物,"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使得公民记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本文旨在探讨强势来袭的"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发表曹林的评论《这个记者节,不写假新闻》说,不写假新闻,不仅是一种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记者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记者的责任是报道事实和揭露真相,他们应该有拒绝说假话、拒绝写假新闻、拒绝传播虚假消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沈燕萍 《视听界》2014,(3):85-87
一、微博介入新闻传播传统媒体受条件限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量和传播范围有限,微博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限制。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快、内容新的特点。微博作为庞大的信息集散地,是记者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如今,新闻事件发生,最早赶到事发地的往往不再是传统媒体记者,而是恰好就在附近、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的人,  相似文献   

13.
《亚州华尔街日报》记者阿曼达·贝内特尔写的《理发师给上海带来了魅力》一文是一篇社会新闻,报道“中国现在又讲起时髦来了”。类似的新闻报道在我们报道上也曾出现过,报道时每一位著名理发师根据乒乓球、排球和跳水运动员的不同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发型。但是,我们的报道侧重于说明理发师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我新闻生涯的第30个年头,正好记者部给我们下达了每人写一篇《记者人格大家谈》的命题作文,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说的。如果要总结自己这些年来新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我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记者需要独立思考。新闻的道德要求,决定了记者要独立思考说到道德,先要看人格的独立性。人生有3个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格是人与自我的矛盾范畴。"人格"是现代用语,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会说话的动物",人几乎每天都要从事交流活动。在大众传播媒介充斥耳目的现代社会,交流除了作为一种行为,更主要的是成了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关涉到个人经验的沟通、社会关系的建立、民主的推行和社会的发展等等方面。我们用交流能力来给人类定义,对交流的经验信赖有加,而很难接受"交流是不可能的"这一令人懊丧的论断。美国学者彼得斯写的《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一  相似文献   

17.
文汇报总编辑马达在谈《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时,提出记者应当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记者在采写新闻中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获取、传播新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想到,你来写这个新闻告诉读者什么,要考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记者的思想感情更加贴近群众。前几天,我翻阅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书名叫《大分裂》。我边读边想,觉得我们的编辑记者应该多采写一些能够引人入胜的实录性新闻。《大分裂》的作者花了几年时间,深入社会各阶层,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谈话,然后整理成书。书中写的是被采访者的原话,作者的话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书中有些章节文理还不甚通顺,但是口语化,一看就懂,显得真实、生动、亲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报与各种社会报纸不同的是,既不能大量采用新华社通稿,又没有庞大的记者队伍,稿件的主要来源是靠通讯员提供。这虽然给报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它也为企业报迅速反映基层的信息和群众的呼声,提供了有利条件。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身边人写身边人,身边人颂身边事”的优势,可使企业报办得更亲切。我们在通联工作方面,抓了四件事:一、通讯干事轮训。从1984年6月开始,我们将各单位宣传部通讯干事,分批请到编辑部来培训,一期两、三人,以自学和写作实践为主,  相似文献   

20.
近读《人民日报回忆录》一书,被其所披露的内容与记者的文笔所吸引住了,这是一部信史。建国四十年来新闻宣传中的沟沟坎坎,其中都如实地反映出来,对我们搞新闻工作以及新闻研究的人来说,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材料。记者写史,写刚刚过去的一幕又一幕,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他们往往是重要历史的见证人。事实上这部书,集人民日报历届著名人士、中坚人士之手,抓取每人在历史关键时期所经历的精采一幕,绘之于笔下,既给我们提供了最翔实的史料,同时又绘声绘色、非常形象地领我们去身临其境,去感受这些重要新闻宣传中的甜酸苦辣,并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