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2.
宋诗与类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宋之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文化总结与象征的类书在宋代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各种类书大量涌现,而文人自行编纂、以适临文之需的类书更是层出不穷。文学大家如晏殊、秦观、黄庭坚等都有纂集之作,更遑论其他士人。在一定程度上,类书表现为宋人文化水平的平均值。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人积累学养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可使他们在濡毫之际左旋右抽,应对裕如。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的形成,与之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而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另一座高峰。但是由于唐诗已经达到无法超越的高度,无论艺术表现上还是内容题材上宋诗都无法与唐诗相媲美,所以宋人选择了另辟蹊径。宋代诗人为了突破唐诗的束缚,自成一家,通过交融、借鉴、整合、改造,通过移花接木式的文学联姻,孕育出了一代"诗界维新"的奇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特征。而这其中又以苏轼、黄庭坚的诗歌为代表,从而使宋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具体研究宋诗"以议论为诗"的起源发展,并探究该特征的形成因素,同时分析该特征的功过。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20,(1):64-74
宋代诗人在诗中多写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把文士的聚会多比喻为兰亭雅集,常化用序中的意象,思考序中表现的生死感伤情绪,批评萧统编选《文选》不选此序,还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真迹的流传,《兰亭集序》的摹本和刻本,以及对《兰亭集序》书艺的评价。由于《兰亭集序》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书法价值,其摹本、刻本在宋代广泛流传,文人士大夫也广为阅读、摹写,加之宋代诗人的人文修养深厚,作诗爱写书籍、字画、书斋以及士人生活题材,作为法书的《兰亭集序》就经常写入诗中。宋代诗人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拓宽了宋诗的题材,丰富了宋诗的人文意象,并体现了宋人"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刘芩 《文教资料》2011,(36):207-209
在唐诗这一艺术高峰之后宋诗也作出了许多的创新,无论是从内容题材上还是从文学主张上都进行了尝试并且颇有成就。然而,在唐诗之后的突围中,宋诗有面临了许多尴尬的境地。本文从“模仿”和“议论为诗、以文为诗、文字为诗”这两大创新方法上分析了宋诗在改革出新上的僵局。  相似文献   

6.
无论"以文为诗"还是"以诗为词"实际上指的都是"诗"和"词"两种文体体现在代表性文人身上的某种特征。两种文体之所以产生此特征,有其文体发展的原因,也有作家自身的原因。本论旨在分析两种文体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两种文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一个"以文字为诗"的全新时代。集句诗、八音歌等杂体诗以及次韵等诗学游戏在宋代达到了高潮。在宋人开拓的诗戏疆域之内,明清文人进一步拓展并超越了宋人的某些成就,尤其在集句与戏曲的融合、八音体的双重限定与次韵形式的发展方面,表现出明清文人对演绎汉字诗意组合极致的强烈兴趣和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8.
集句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的一种,是用别人的诗句集合成诗。它起源于晋傅咸的《七经诗》,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集句诗在北宋的勃兴与宋诗特点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宋诗的拟古、"以才学为诗"都影响到集句诗的创作;而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间接为集句诗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注重对诗歌作品的创作根源、诗旨内涵以及诗人的背景资料、创作心态进行描述和探询,因此,它对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宋代诗谶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可以藉以发现其与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可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一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受苏轼影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苏门四学士都有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他们"以文字为词、以才学为词、以议论为词"的创作观上.  相似文献   

11.
理趣是宋代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宋代文人把他们对生活的领悟付诸于诗中,把哲理和趣味很好的结合,给人们以启迪,也使宋诗有别于唐诗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咪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话十分注重自然生态对诗歌创作的感发作用,并将自然物象作譬喻来阐述作诗之法则、诗歌之体格.论文以 《历代诗话》 中的宋代部分为例,从以自然生态解说诗因、以自然生态比拟诗体、以自然生态论说诗格三个方面,论述宋代诗话中体现出的宋代文人的生态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贬谪,柳宗元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悲愤、无奈、绝望与挣扎,而这种被贬后的精神苦闷与寻求解脱的方式给宋代文人以强烈的影响并提供了解决的途径。柳宗元诗歌又具有独特的时代与个人相结合的特色。处于元和之际,深受当时“尚怪”的“元和之风”的影响,却“未入大变”,既有如宋诗般的用奇字,押险韵,以议论人诗,才气为诗的特色,又有如唐诗般的韵味隽永之作。而这一独特之处也正符合了宋人在形成“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气为诗”的诗风之后,不断出现的规正与反省宋调过激之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既是散文家又是诗人。为寻求现代散文的突破,他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诗的元素,形成了以诗为文的特点。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将诗的语言和结构用于散文创作中;二是大量使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三是坚持诗言志的理念,以丰富散文的题材和内容。  相似文献   

17.
书画同源,诗画同构,作为诗人、画家兼备的王维,他深谙此道,让诗和画融合为一。他创造性的以画法入诗,使诗中饱含画意,他以画家的匠心以诗为画,精心剪裁,悉心布局,在情与景的刻画中使意境的形神高度和谐,创造出一幅幅妙手天成、巧夺天工的诗的画卷。  相似文献   

18.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诗论颇多新辟创获,其中"以书喻诗"的诗歌批评方式很值得关注,其论涵盖诗变、诗风、诗法等多方面内容,典型体现着宋代诗论的特征。"以书喻诗"之所以在宋代形成并流行有其原因所在:对诗歌与书法互通性的认识上升为"诗书一律"的艺术观念是其根本来源,而打破艺术门类固有规定性的"出位之思"的美学追求最终促成了这一论诗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