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消费化入手,深入考察了“学性”概念在后现代社会的特定内涵,着重探讨了它作为“生活的审美化呈现”这一纬度上的特征和表现。章指出,以符号和影象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消费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神圣与世俗之间区别的消解,也产生了符号生产等特殊群体;而“学性”对后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渗透和影响则导致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边界的消失。本通过对“学性”的考察,力图展示当代生活世界的审美化呈现的景观,以助于扩大艺学学科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2.
文学性探究与文学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学性”探究,是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方面主要以诗歌创作和小说制作为视野,剖析了学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的运作机制,认为创作主体与现实主体、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对诗歌制作的情感和想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调节作用,对小说制作的整体风格、叙事结构和语言风貌具有一定的潜在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心理距离”为视角,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小说创作史,揭示了当代诗歌创作主体对心理距离把握上的前后不同的特征,揭示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由小到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没有哪一种话语能比“现代性”更具有影响力与诱惑力;现代学研究由于其“出身”和人们所赋予的“责任”,都使它必然首当其冲地闯入这一领地。问题也恰恰由此产生。现代性、学性以及二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已属老生常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最近重读了孟悦的发表于1992年《今天》杂志上的《中国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这篇章,尽管距今已十年有余,但它所提及的诸多问题,比如对左翼学现代观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代学发展中两个概念的简单梳理,提出了对与“学本质”相关问题的看法,并指出“学性”概念对当下学发展的意义,以期学发展在与现实的充分对话中日益走向本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以《心灵史》为标志,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摄影文学不是文学摄影--与陈润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学应更名为学摄影的理由并不充分,也缺乏创作实践的有力支持。在摄影学本中,不能简单地对“摄影”与“学”其分出轻重主次,而应具体本具体对待。摄影学能够成立的最深层原因应当是“学性”。导致《摄》看法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是:一、学中心论思想的根深蒂固;二、对摄影艺术的隔膜和轻视;三、当前摄影学整体创作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8.
章讨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心理诱因,同时对这一世纪末学思潮进行了理性分析。章认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所标榜的“良知与责任”在作品中的表现是极为有限的,他们所呼应的虽是主旋律下的意识形态,对最下层人民的苦难却相当冷漠;与此同时,对“学性”的漠视使其失却了应有的学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学启蒙和学探索事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从比较化视野观照20世纪中国学“创生”的多元化或化磨合的背景,可以领略到上一世纪中国作家渴望创造新型化的激情岁月和精神风貌-“永远的化创造精神”,这是他们留下的最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化遗产,也是我们对新世纪中国学充满期待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和北村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性作家,其创作最大偏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神本”的关系,创作上呈现出以“神”而不是以“人”为本位思考问题的趋向。根源主要是作家难以平衡“人类爱”、“现实恨”与“宗教爱”的情感逻辑转换关系,结果导致创作过程中人学的缺失、叙事的反现实品质乃至病态的宗教浪漫主义特征等不良倾向。张承志和北村的失败,对当代中国作家处理精神与现实的关系有重要的警诫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方面主要以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为视野,剖析了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的运作机制,认为创作主体与现实主体、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对诗歌创作的情感和想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调节作用,对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叙事结构和语言风貌具有一定的潜在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心理距离”为视角,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小说创作史,揭示了当代诗歌创作主体对心理距离把握上的前后不同的特征,揭示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由小到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报告学有长足发展,但优秀之作不多。这与报告学作缺乏独立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关系。本通过美国优秀报告学作品,从学性、政论性、献性三方面,分析了美国报告学作家的独立思想意识传统,以期对我国报告学的创作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朔与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史上的两颗奇葩,尽管跨越了30年时空,但他们的散文在创作流变上经历了一个从创新的“范式”到僵化的“模式”的过程,二者的散文不仅有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也有着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样的相似之处是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紧密关联的。  相似文献   

14.
杨朔与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史上的两颗奇葩,尽管跨越了30年时空,但他们的散文在创作流变上经历了一个从创新的“范式”到僵化的“模式”的过程,二者的散文不仅有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也有着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样的相似之处是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紧密关联的。  相似文献   

15.
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时期的伤痕、反思文学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有着某种内在相似。本文从对极权政治的共同批判着眼,由昆德拉“超越政治的人性之思”的小说创作再次反观当代伤痕、反思文学创作的内在缺陷:政治的拘囿,使文学对历史悲剧的追问和人性的书写缺乏应有的深度。并由此迥异的文学景观引发对创作主体的思索与省察。  相似文献   

16.
题材选择是魏晋诗,赋关系的重要方面,建安时代,以提纯学创作内容的学性和凸显学自身抒情功能为特征的体演进意识,与“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相交汇,使诗、赋创作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为统摄,题材趋同现象普遍、突出;魏晋之际,诗、赋创作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而同题创作中衰,更为重视诗、赋题材之“异”;太康作家更为自觉地选择诗、赋题材,对“诗缘情”、“赋体物”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7.
学史究竟应该由什么构成?学史历程的主线是什么?1980年代以来,“重写学史”思潮此起彼伏,20世纪末出现了“个体性”或“原创性”的学史观,这是在自律论的学史观基础上,强调了学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构成学史的更加众多和重要的事实,却是继承与改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重写”。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性绘画私密化叙事的呈现视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个人经验、注重直觉及对男权的反叛.而她们的艺术局限则主要来自其个体内在,以及女性“个人化”绘画与生俱来的脆弱.本文试图从“女性的创作语言”入手,对当代女性绘画的私密化叙事做一个梳理,探讨其存在的独特之处与表述经验;也试图找出当代女性艺术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其创作所存在的不足,同时还将就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出路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沈嘉达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2):31-36,45
刘醒龙的小说创作何以领“新现实主义”创作之风骚?本从现实主义品格,乡村情怀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三十方面作了泛化意义上的论说,揭示了刘醒龙小说创作的个性特征和内在意蕴,这对新时期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庸和古龙作为武侠小说界的大师级人物,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开辟了中国当代学的一片新天地。然而就艺术风格而言,两人又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作正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突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追求,从而使读在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对金庸、古龙武侠小说艺术境界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