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合理地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四基”与“四能”及“三会”能力的发展.“思考性”与“现实性”是问题情境的本质,把握好创设问题情境的“三区”能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创设问题情境需注意如下几点:创设衍生性主题,揭露知识的本质,问题遵循序列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同时传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深厚的历史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以情境教学法为例,从“问题情境”、“表演情境”、“语言情境”和“历史情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在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代数》课本(下册)“二项式定理”中,选编了一些有关二项式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间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的证明方法灵活、抽象,技巧性较强,学生证题时颇感吃力,甚至束手无策.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急于促使学生追求命题的证明,而以“杨辉三角”(图1)为模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其行、列各数间的某些特殊关系,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试算、比较、分析、抽象、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互动的结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  相似文献   

5.
“情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的高频词。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说明文而言,语文教师应从讲究真、贵在思、追求美、注重情四个方面,为学生创设真实性、思辨性、审美性和体验性教学情境,以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讲真、贵思、求美、重情四个方面创设教学情境,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理念,体现了情境设计循序渐进的逻辑规律,又能够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启疑点,建立障碍点,以期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含义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了高中化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电子工艺》课程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就业岗位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转换成学习任务并形成系列项目课程,通过学习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符合企业工作的工作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教学改革目标,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相似文献   

8.
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的各项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加明确了:“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师应努力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使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一、创设情境,激“发说”趣1.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首先应精心地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容易使他们身心交融的交际情境,来激发…  相似文献   

9.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一门学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得出新的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情境”创设有什么基本原则以及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认为,要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相似文献   

10.
自然课的所谓“四环节”教学就是:首先从实践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认识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概括结论——实际应用”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是自然“四环节”教学的起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观察、实验、谈话、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时间规定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在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理解有偏差,存在着课堂时间隐性流失的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创设无效情境的现象及对策 (一)现象:注重了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一.“创设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但有的老师创设情境目的不明确,与教学内容脱节,没有实效,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流失.  相似文献   

12.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规律课教学为例,构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类比迁移方法探讨、研究实例探究规律、追本溯源学以致用”四个教学环节.通过搭建问题支架“串联”学生思维,旨在基于研究性学习撬动学生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模式或场景,是使问题的表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状态所设置的情境,它对于问题解决有着重要的影响.现行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以下是笔者对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情境设置的文本分析.一、问题情境的教育意义1.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入知识呈现素材,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尤其  相似文献   

14.
"二项式定理"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忽视"知识之源""证明之法""文化之魅",使得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二项式定理,难以掌握二项式定理的证明与应用,无法感受数学文化的多元性。于是,尝试重构二项式定理的历史,进行教学设计。首先,通过现实情境中的开方问题引出二项式展开的需求;其次,利用卡斯蒂隆的方法导出二项式定理;最后,播放关于二项式定理历史的微视频。课后反馈表明,这样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巩固计数原理章节知识为目标,围绕盒子和球的情境,设计了一系列摸球和分配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情境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在质疑、探究、理解、归纳和运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计数原理与排列、组合的关系,感悟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之间的关系。教学中,采取“情境·设问·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诱导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经历使用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祝欣 《云南教育》2004,(10):42-4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归一应用题。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学得有趣、有效、成功和自信,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仅以创设成功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求教于同行.一、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计的问题.这种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揭示教材和学习过程的矛盾点,使学生产生进行成功学习的欲望和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感到新颖而有意义的问题,但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只有学了新课后才能解决.例如,在学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一句”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崩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相似文献   

19.
魏延丰 《河北教育》2006,(11):22-23
“情境教学”是“情”与“境”的有机融合,良好的情境通过创造直观、生动的教学场景和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师生的双边交流中体验美感,陶冶品行。设置情境、表演情境及再现情境的教学“三段论”模式一脉相承,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为孩子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了成功的基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课本在第十章“排列、组合和概率”的第四节“二项式定理”讲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曾渗透过杨辉三角,其目的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更易掌握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作用也相当显著,但大部分学生感觉杨辉三角与后面的概率等内容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课本在第三册(选修Ⅱ)P_(50)中的参考例题中安排了如下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