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美娟 《广西教育》2014,(25):71-72
正为构建"倾听、串联、反刍"的教师教学行为,实现"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表达"的课堂学习形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我校开展了语文教师磨课研讨活动,针对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补充。其中,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课文《蒲公英》由汤小燕老师执教。汤小燕老师在第一次执教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上,让学生在学生字、读课文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其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蒲公英》第一次执教的教学片段】一、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一)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你对蒲公英有多少了解。  相似文献   

2.
课堂练笔指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意象还原处,让词语形象起来 汉字是表意性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潜心涵咏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诗时对"远影"一词安排了以下练笔.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语文学科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如何对这一环节实施教学应该引起每位执教者的思考。"导读"二字把教师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各自任务分解得很清楚,教师的任务在"导",学生的任务在"读"。而一般人会认为,要把这一环节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不在教师的"导"上,而在学生的"读"上。  相似文献   

4.
<正>我校近期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两位教师执教的都是《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通过对比,我感到了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标教学理念之间的差异。一、学生读的方式第一位教师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二位教师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快的同学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齐读。它的优点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热闹,不至于冷场;缺点是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强调的都是熟读成诵。姜树华老师执教文言文《东施效颦》,整堂课都指向了一个"读"字。听读、自读、跟读、指导读、诵读这些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了猜读、对照译文读,进而熟读成诵。一个"读"字实现了文言文的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6.
《揠苗助长》是一篇经典寓言,薛法根和戴建荣两位名师都执教过,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把“揠”字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同样选择了指导学生讲故事这一教学手段,但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精彩. 1.“揠”字教学片段 片段一 (薛法根) 师:上语文课首先要识汉字.(板书“日”)认识吗?下面加个“女”,认识吗?“要”读yàn,安静、安宁的意思.(生读) 师:再加一个框“亡”,这个框也是一个字,读xì,加框后“匽”还是读yàn,是把东西藏起来的意思.再加上提手旁,合成一个新的字“揠”,读作yà.(生读) 师:汉字非常神奇,有许多汉字是由独体字一个个合成的.  相似文献   

7.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深入,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既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课堂提问仍存在不少误区,亟待解决。一、问题设计难度太大,学生无所适从某教师执教《孔乙己》一文,只让学生读了一遍课  相似文献   

8.
岳子熙 《考试周刊》2015,(40):167-168
本文通过教学反思和教学课堂观摩,总结出初级对外汉语读写课教学中忽视汉字教学或者过分重视汉字教学;过分强调语法或者忽视语法;字、词、句、篇之间练习缺乏照应,以及学生课堂反应不积极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尤其是针对"读""写"两种能力,进行了融合式的教学策略设计,提出培养学生语素意识、汉字意识、语法意识,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则童话故事,故事富有童趣,深得学生的喜爱,但生字学习本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读准音,写对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压力不小,学习也不轻松。一味地认读、抄写、默写,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然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失去识字的这份兴趣。攻克"识记生字"这一难题,是我们执教低段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应努力找到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学汉字当成一种  相似文献   

10.
正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7,(27)
最近读了一篇为《课堂上,教师不宜过多"显能"》的文章,文章一开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恕笔者大段摘录),某教师执教《沁园春·长沙》,"整个教学流程,教师真正从‘导’的角度,请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对照注释反复吟诵作品;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分析、鉴赏,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旨、手法及语言表现力;提出阅读中遇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运用传统识字教法、学生机械记忆汉字,识字学习达不到理想效果。教师灵活使用字理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汉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本文按照"字理教学法的概念—字理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字理教学法应用不足的原因—解决策略"的研究思路,详细分析在课堂中运用字理教学法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师依照佐藤学的"活动、合作、反思"六字教学箴言来执教《凡尔赛宫》,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演绎了课堂中的精彩。  相似文献   

14.
识字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许多教师往往采用最直接、最易行的读、抄、写的形式,使原本注意力时间就短的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课堂效果不佳。《课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列为教学的第一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呢?在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以下  相似文献   

15.
字理识字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方法,它凸显了汉字的字理,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不仅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还为课堂增添了浓厚的语文味。然而,当前盛行的字理识字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我们教师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更好地优化字理识字教学,让汉字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识字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总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必须抓住汉字的构字规律,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方法,让识写科学化,让学生快乐地独立地识写汉字。一、量力而行,选择科学的识字方法师:(屏幕出示"幼"字)小朋友们学得真快啊,今天我们又要认识四个生字了。我们先来看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了一篇博文,乃听课后感,颇有意味。课文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执教教师着眼于课题中的"让"字,引导学生体会,德国人将花养  相似文献   

18.
苏少版《书法练习与指导》五年级下册第11课《全包围的字》一课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执教老师在传统教学硬件下,通过引导观察、书写示范、巡回指导、师生互评等方法,对全包围结构字的认知和写法要点进行了有效教学,学生处于课堂"本位",通过学习,掌握了全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要领,提高了观察、比较、思考的读帖能力,提升了书法学习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9.
要启发学生充分运用汉语拼音这一有效工具读准字音。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我们看了字形,不能马上读出它的字音。这是汉字的一个特点,也是儿童学习汉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运用汉语拼音这一有效工具帮助学生识字。在这一方面,我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在他们初步掌握汉语拼音以后,要求学生自己认读生字,读准字音,从而掌握字音,  相似文献   

20.
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理解诗歌,使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因此,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提高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诗词教学"三字诀"。一、练好"读"字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韵味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注重诗歌的讲解,而忽略了诗歌的课堂朗读,学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