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的尴尬     
“注意,不要把东西丢在地下。”一个人说。“能丢在地下吗?只能丢在地上。”又一个人说。是的,东西是只能丢在“地上”,而不能丢到“地下”去的。这是语言的尴尬。 档案中是不是也有诸如此类习以为常却违反逻辑的尴尬。 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升了级,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发生在北京的紧急寻找“小雨点”事件,牵动了亿万民众的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狂澜之后,“谜底”浮现:“小雨点”原来是刚刚打入北京市场的一种饮料,民众大呼上当。近期媒体又有报道,成都长松寺公墓也利用如此伎俩,策划了一起“桃花早开”的事件:2000年元月中旬,正值隆冬,《商务早报》、《成都商报》等媒体相继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了长松寺“一片桃花‘偷’春来”的盛景。所  相似文献   

3.
1990年,在新闻这块田地里,我还没收获到一颗果实。一位同行老师提醒了我:只顾抱“西瓜”,而把“芝麻”放在一边,结果是“西瓜”没吃上,“芝麻”也丢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今年3月份,邻村一农民在玩麻将时,因“点炮”,感情一冲动,心脏病突发,当时就气绝在麻将桌前。这件事无论从禁止赌博上讲,还是从影响备耕生产上讲,都是一篇较好的教育素材。可当时我却认为:发了也是“小东西”,皮毛之作,没啥意思。把眼睛放在了寻找大  相似文献   

4.
张馨竹 《中国新闻周刊》2014,(8):I0015-I0016
现在我们主张看得见乡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丢了文化,丢了文化就丢了灵魂 正月十五,贵阳孔学堂春节庙会的最后一天。贵阳本土著名说书人“钟幺爷”钟中在明伦堂一亮相,博得满堂喝彩。五岁的小毛使劲儿摇着爸爸的衣角,非要让爸爸举起来,一睹“幺爷”的风采。小毛的爸爸说,这个春节他们已经来了三次了,“孩子很喜欢。”  相似文献   

5.
本刊述评     
小康阶段,“五·一”、“十·一”放长假,民众游山看水,举家出行,报章上“假日经济”一词反复出现,解释之:商家利用假日这机会,将民众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的腰包中。据统计:此次“五·一”期间,全国八千万之众走动,旅游收入180亿元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一个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要多上稿,除了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外,还要面对现实写新闻稿。比如说,你是农村的通讯员,看到农民施化肥都用手抓,既撒不均匀,手又洗不干净时,就可写一篇“建议生产撒肥器”之类的稿子,而当听到农民治各种虫害分不清使用什么药的呼声时,就可写篇《分清虫害对症用农药》的稿子。比如,有个通讯员在路上看到:一青年将一老人撞倒后就要走,一过路人喊住这青年,说他丢了一样东西,并要其将老人扶起来后才奉告,待青年照做后,路人说,刚刚你丢了道德,现在给捡回了……后来,这  相似文献   

7.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说:“黑瞎子掰棒子一掰一个丢一个。”于是,就有人把记者比作“黑瞎子”。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掖在腋窝里,再掰一个再往腋窝里掖时,原先的那个就掉了,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棒子。记者今天写了一个稿发表了,明天又写一个稿发表了,最后,就剩下新写的那个稿了。  相似文献   

8.
纠错二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5,(10):39-39
应是“迭爆”8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26版《丢了一块金牌冒出一双新人》一文中说本届羽毛球世锦赛的混双项目“冷门叠爆”。笔者以为“叠爆”错了,应是“迭爆”才对。“叠”有一层层往上加,重叠、折叠的意思;“迭”有屡次的意思。所谓“冷门迭爆”,就是多次出现冷门,当然应该是“迭爆”而不是“叠爆”。  相似文献   

9.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10.
晓白 《青年记者》2003,(6):56-56
一、《南方周末》:剖析流言1、《“神异男婴”流言——4天飞传14省》:以235年前(清乾隆三十三年)“叫魂”流言的传播为参照,记录“神异男婴开口说话,秘授抗非典方法”流言的传播过程,揭示“社会民众的心理意识——面对不确定危险时,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惊遁”。  相似文献   

11.
把丢了的捡回来刘如森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有些报纸上原本很不错的专栏,在不知不觉中“丢了”。对这些专栏该不该丢、是什么原因弄丢的、该不该捡回来、捡回来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稍微作一点理性思考,对于办好有特色专栏不无裨益。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丢了并不一定都...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关于两岸商签ECFA时,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用古语引出“兄弟话”.引发两岸民众好评如潮,一时风靡天下。自2003年3月温总理上任后.每每面对记者问起两岸关系时.多有类似的精彩引用。  相似文献   

13.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旧了。其实,我觉得旧题新写,也有必要。理由有三:一、现在编辑队伍也在“新老交替”,不少新同志刚刚从事编辑工作,有些“忌”的地方,总该提醒一下;二、前一段,新的不正之风也波及到了编辑队伍,不能不正视这个现实;三、在报刊林立,新闻出版事业空前活跃的新形势下,应该有意识地去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为此,我想了一下,写下编辑十忌,供同志们参考。一忌改稿没思想。编辑部每天要收到大量来稿,选哪些不选哪些,总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是编辑部的指导思想。一个头脑清醒的编辑所选的稿件,不仅能够适合编辑部的意图,而且还要有所发挥;要是一个“糊涂虫”,常常会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有的甚至还把“芝麻”看作“西瓜”。因此,编辑在选稿时一定不能满足于浮浅的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已经持续了27年的中国改革,发生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主要特征的旧改革观逐渐淡出,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开始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这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是光明的,占总人口80%以上的中下层民众,也将在今后的岁月里亲身体验到这一变化的深意。“拐点”的出现2005年7月,国务院研究机构公布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说它是“秘密”,是因为二十多年来,从未有权威机构宣布过某项改革失败(“不成功”就是失败的婉转表达),说它是“公开的”,是因为无须“研究”,大部分民众已经通过自己的痛苦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央视春晚已连续举办了28年,从时间持续性上讲,央视春晚堪与国外一些“伴随着儿童步人中年甚至老年”的季播剧(如英国的《Doctor Who》)相媲美。当媒介产品与观众定时“约会”的时间足够长时,“时间”便会成为除内容、形式之外考察媒介产品的另一重要维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春晚理解为民众(确切地讲是北方民众)的一种“新民俗”。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一些编辑时兴玩“词意大转换”的游戏。这不,“蒸发”一词就超出了原先的物理概念。3月13日,上海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李湘接了广告丢了主持》,文中称:“上海有线影视频道的黄金节目《品头论足》出现惊人变动——‘快嘴’李湘突然‘蒸发’,取而代之的是北京主持人胡可……”  相似文献   

17.
红衫压城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16-17
10月10日,在台湾举行“双十”庆典这天,反贪腐总部组织的“天下围攻”在台北登场,大批民众高呼“倒扁”口号,表达反贪腐诉求。总部宣称参与天下围攻的民众超过百万人。但据台北市警察局回报“警政署”数据显示,至上午11时40分止,约有12.4万人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9.
首届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1月23日在北京揭晓。湖北孝感报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荣获特等奖。获一等奖的作品有:四川万县日报《农民宋本良给责任制“做生”》、广西柳州日报《还人“责任田”种己“丢荒  相似文献   

20.
一字差错危害无穷 前些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四川省巴中市政府办公室发出的关于中秋节放假的通知.将最关键的两个字搞错了,把“中秋节”错为“端午节”。从起草到定稿,经4人之手,竞无一人发现.终于同全市人民开了个大玩笑,在大众面前丢了脸。这样的差错,实在令人咂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