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经历过不同形式的合村并居,每个时期的合村并居都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特征。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新世纪的合村并居具有多元动力机制,包括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双重政策引导,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直接刺激,地方财政紧缺下的“土地财政蛋糕”诱惑,以及资本下乡的助力。同时,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新世纪的合村并居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合村并居的动力机制及其不良后果的背后蕴含着“冲突-协调”的内在逻辑,它体现为多元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不同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在推进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中,合村并居正是多元政策目标、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现实产物。地方政府作为利益的综合体,在推进合村并居的过程中会在公共利益和地方私利之间摇摆不定,形成“利益钟摆”。整体来看,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合村并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不是基层治理唯一的发展方向。在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发展逻辑,合村并居是把双刃剑,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师教育》2019,12(2):F0002-F0002,F0003
研究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习近平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实现乡村及其教育的振兴和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教育学院郝文武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课题批准号:VHA180004)于2018年7月喜获正式批准。本课题通过研究,旨在最终形成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传承乡土(农耕)特色文明,赶超城市现代化水平,务农爱农离农亦爱农,结构合理,优质高效,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为核心目标,实现农村教育内容、手段和方式等现代化,农村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农村教育实践策略和行动方案等现代化,促进国家及其教育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场所,存在着制约乡村现代化的诸多文化障碍。以农村社区为着力点,本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社区的要求以及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阻碍的现实表现。研究发现,导致这些文化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脱嵌、观念渗透与现实状况存在偏差。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文化化解之策,着力于从国家制度顶层设计出发,培育现代化文化传承观念,构建现代化文化发展体系,塑造现代化文化融合机制,完善现代化文化治理和服务模式。这对于不断厚植农民群众的乡村文化自信、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实现农民群众的价值目标、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乡村文化惯习的多样性造就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也为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样本。 L村的民间香会活动以民间信仰为心理契约,建构起“会首制”为载体的关系网络和资源获取渠道,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在公共交往活动中社会资本得以加强和重构,并借助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实现基于社会记忆的传承演进,由此产生的社会动员能力对正式制度理性下的农村现代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效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能够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既与基层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有关,也与基层生态治理能力有关。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必然影响到生态治理能力的提高。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既要严厉惩治环境违法以治标,又要通过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以治本,通过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堡垒,是解决新时期农村突出矛盾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引擎。桐乡经验启示我们,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文化的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党组织、农民及农村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从而逐步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教育现代化还有明显差距。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和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和重点在乡村。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和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农村和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城乡教育融合和一体化均衡发展是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村治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兼评几种流行的村治研究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治即乡村治理,它是指乡村公共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与调控。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背景决定了村治不可能独立于国家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之外,而正是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决定了村治的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断发展,在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取得长足进步,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内容体系逐渐丰富,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基础地位日趋巩固。当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为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管理出现真空,工业化发展迅猛、管理体系难以整合,信息化程度提高、干群能力凸显不足,社区化服务推进、物质保障有待加强,行政化管理加重、体制机制错位失调,法制化建设滞后、制度建设亟须优化等。为此,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需要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构建融合统一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建构同心多圆的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11.
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建设统筹起来,通过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应把农村学校规划建设成农村社区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20,(1):41-45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核和灵魂所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如农村传统孝道日渐式微、迷信活动封建思想沉碴泛起、价值观扭曲攀比奢靡之风盛行、农村治理失效人际关系松散、农民主体意识淡薄进取精神缺乏。造成农村乡风不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发展观念错位、自治组织功能弱化、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缺乏等。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治理,需要强化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大村镇自治组织的培育力度、发挥行政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不正乡风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精英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对当地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农村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及其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希望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从而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优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乡村的产业获得了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好的农村,农村主要劳动力出现了从城镇向乡村回流的现象,但乡村小学“空心化”依旧没有改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依然在乡村。乡村小学存在严重的生源危机,师资落后,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规范乡村生源向城市流动的程序、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教师流动体制是乡村教育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给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蓄水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农村书院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主导统筹与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利用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文体活动,发挥乡贤名人的积极作用是建立并发展农村书院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培育和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增强农村产业的发展能力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培育农业内部各产业、农村生态、农村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嵌入在乡村治理实践的结构性变迁之中,并随着乡村治理逻辑的演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对浙东先锋村纠纷调解实践变迁的政治人类学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日益彰显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开始更多地使用策略性调解手段,放弃了对地方性文化共识中纠纷调解规范的严格遵守,而且纠纷调解越来越重视暂时性"息讼"协议的达成,其实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发展态势。后税费时代,富人当政之后的农村纠纷调解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治理权力严重受限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得不采取以现代法律为内在基准,以面子、人情和金钱等可控资源为策略性调解手段的办法来解决村民纠纷。而农村纠纷调解的依附性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