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苍凤 《考试周刊》2015,(25):26-27
体验性教学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学要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把内涵式阅读体验与外延式阅读体验相结合,在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中,灵活安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的心灵飞扬。  相似文献   

2.
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不应只拘泥于课堂,而应该开启课外教学的大门,引领小学生来到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从参与体验活动方面入手,在日常生活事件中感知隐藏于生活中的语文,以活动形式开展语文教育能够优化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语文应该是富有诗意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让语文课堂远离诗意,应创设诗意的课堂情境,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回归学生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4.
语文从来就是人文的、审美的;语文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结构——生活的语文、情感的语文、灵性的语文。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与文化,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的大舞台,讲究教学的情趣与艺术,让学生体验情境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吴凡 《现代语文》2011,(10):77-78
语文课堂不应是随意而为的课堂,应是精心设计的课堂:语文课堂不应是枯燥无味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情趣的课堂;语文课堂不应是呆板沉闷的课堂,应当是鲜活灵动的课堂;语文课堂不应是泯灭个性的课堂,应当是溢满创意的课堂;语文课堂不应是低效高耗的课堂,而应是高效有为的课堂……追求语文教学的魅力、求达多彩课堂的境界,需要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技法的掌握、  相似文献   

6.
沈勤学 《学子》2014,(8):28-28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独特体验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获。  相似文献   

7.
语文古诗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实行课内外结合,有意识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扩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体验,激发想象,提高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莹 《教师》2014,(36):64-64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一些探究式、启发式的引导,将探究与体验更多地引向课堂,渗透课堂。那么何为"体验"呢?"体验"在《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教学的中心工作,科研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提倡“演出书中三味”,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课堂阅读为中心.以扩大阅读为重点,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古今中外,引向一个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令人留连忘返的色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应该说,在我们的语文澡堂中,体验式学习已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教师们往往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思绪和人文内涵,课堂上一时情感泛滥,心潮起伏。这样的认识碌然有失偏颇,因为它窄化了“体验”的外延。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仅仅是一种情感陶冶的活动,更主要的是一种言语体验活动。朱熹曾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己体察,不可只作文字看。”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学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效的"问题导学"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静 《教学随笔》2016,(9):54-54
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学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效的“问题导学”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仅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还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一、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学会观察、体验观察是孩子摄取客观事物的窗口,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教师虽常在指导中强调留心观察、细致体会,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怎么做才叫细致观察与体验呢?教师抛给学生一个果子,果子从何而来,却不得而知。我将学生引向大自然,向大自然求教,学生在与…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能力的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和教科书,还要发展到课堂外和其他书本。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阅读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种种新观念新视点向我们走来,"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对重视体验学习的解读和实践似乎仍局限于认识论的视阈,往往缺少学科教学论的考量,没有自觉地从体验与语文教学目的的关系中去把握它的学科教学价值,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造成诸多语文课堂中“浅层体验学习”现象的涌现.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深度体验学习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有人情味的,是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情韵与理趣。旨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课堂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但课堂阅读的时间毕竟有限,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所选的课文毕竟有限,仅仅靠课堂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课堂引向课外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一条必由之路。教师就是在这条路上的"向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标下,当前课堂教学中最流行最时髦的就是“体验型阅读”了。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角色置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珍惜学生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化理解,从而才能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前沿,积极促进体验性学习。一、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