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2.
每天收到全国各地同学们的来稿,独眼龙我是忙得不亦乐乎!在处理稿件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的稿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情感”见长,一类则是以“理趣”取胜。本期独眼龙我就和大家来聊聊作文的理趣。  相似文献   

3.
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个“在”是混沌、模糊、不确定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学生作文必须由“我思”采切入。唯有“我思”的真实性。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唯有“我思”的自由驰骋才能让“在”变得色彩斑斓;唯有“我思”的独特性才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我思”是儿童个性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情感真实、思维自由、表达创新”是绽放放儿童个性,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抒写内心的“真我”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善读、爱写、能改。要想使学生爱作文,首先让学生喜读爱写;要想使学生作文有特色,必须让学生善写会改。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定”、”造”、“引”、“导”、”改”、”评”。  相似文献   

5.
伊人 《新读写》2008,(6):55-55
中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叙事写人的作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我”。然而,林林总总的“我”,却是有分别的:有真“我”,有假“我”,有半真半假的“我”,或似真实假的“我”。比如曾有学生为了使作文“感人,不惜编造出亲人患不治之症的故事……这种文章即便绘声绘色,看似动人,也不该获得赞赏和高分,因为作者丢失了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6.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作文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说愈益重要。不仅为了“应试”,更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20年来的作文指导实践告诉我,只有让学生学会不断地“读”,在“读”中感悟作文的真谛,才能让生命在“读”中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用第一人称写作文,读来感到亲切。在学生作文中,开头往往从“我”写起,但有些作文记叙到后来,却忘了“我”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8.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请以“夜”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网虫”,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我有一个金点子”,我在网上论坛贴出“我有一个金点子”的主题帖。跟帖者云集,金点子五花八门。且录几篇“精彩”语录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0.
看图写话是低中年级的常见作文形式。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看图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词语吗?比如老师找到了“门”“窗子”,你们能找到吗? 生:我能找到“窗帘”“桌子”“凳子”。生:“老师”“电脑”。生:我能找到“作业本”“文具盒”。生:我能找到“举手”“发言”师:我能找到“勇敢”“自信”。生:我能找到“专心”。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的“创伤记忆”指学生作文的“失语” ,即学生作文中虚假、拔高的主题 ,枯涩的表达 ,而没有生命直白的流露。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作文教学 ,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中 ,本身缺乏“大我”抒发的社会环境 ,那他们的“小我”表达如何才能寻找到合法存在的空间呢 ?  相似文献   

12.
案倒背景: 今天批改开学第一篇作文.写最难忘的寒假生活。看到一篇写自己跟爸爸吃麻辣烫的好文章.真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叫人禁不住唾津潜溢。谁知竟是班上最怕作文的戴晶晶“写”的。一时间我哭笑不得.准又是从哪儿“借”来的文章。这家伙算是屡教不改的“惯犯”了!并且还正在影响着几个同样怕写作文的懒小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杜绝学生抄作文这一现象呢?我思之再三,精心预设、生成了以下案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朋友说,台北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写了篇主题为“母亲”的作文,第二天在学校礼堂举行获奖作文朗读会。出于好奇,我去作了采访。  相似文献   

14.
师:作文是我们每个人表达喜怒哀乐的文字,作文更是映照社会生活的镜子,喜怒之微,国事之大,都可以着之纸墨。可是,很多中学生的作文。总喜欢借别人之事,说别人之理,不着边际,隔靴搔痒,没把自己的情感真真切切写出来。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者只有饱蘸深情,读者才有可能高度认同。今天这堂课,我要强调一点,在作文的构思及行文中,不要总是第三人称“他”如何,而要让自己介入其中,尽量让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直接出现在文章里。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是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早就提倡并付诸实践的教学活动。先辈们所写的“下水作文”不乏优秀之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影响很大的作品之一。下面就我近年来在写“下水作文”中的体会浅谈,以求抛砖引玉。古语道: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所谓“有物”即有内容可写。“有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打开话匣子说话,并喜欢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做了一次尝试:让“痛”打开学生紧闭的心灵之门,说出真话;然后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痛”,写出真情;最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痛”中拾“米”,寻找源头活水,积累材料,找到写作自信。果然,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这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如果语文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并长期坚持,作文教学将不再是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7.
初遇 星期天,我走在去上芭蕾课的路上,那是一条泥泞的被人踩出来的小路。突然,一只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向我滚了过来,我大吃一惊,一下子跳到了“地球的内壳”。定下神来,我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忽然,那个黑乎乎的家伙慢悠悠靠到我脚边,我仔细一看,“啊”地大叫起来:“老鼠!”那只老鼠被我的高音吓到,“嗖”的一下逃之夭夭了。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次六年级《我写我》的习作训练,习作提示如下: 再过两个月,小学六年愉快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将要离开可爱的母校,告别敬爱的师长了。六年来,同学们就像小树一样,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毕业前夕,想不想给自己画画像,写一写自己?应该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次作文就来个“我写我”。你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爱出什么题目就出什么题目。  相似文献   

19.
林君儒 《现代语文》2007,(5):113-113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所追求的“作文的个性”,其实就是让学生写他自己,按他的本来面目来写,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富于真情实感。现在,一部分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假、大、空、废”,这样不利于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设立“父女节”。错!不是“妇女节”而是“父亲”的“父”.“女儿”的“女”。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