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是个肩负重任的官员;作为许多著名新闻作品的作者,他又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如何长久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还有,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他与一位想成为名记者的小姑娘的这篇对话,您或许会更理解他。  相似文献   

2.
媒体的力量     
烽火连天的足球世界杯,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今天的中国,数以亿计的球迷通宵达旦为球痴狂。中国人,如此着迷于一个没有自己的队伍参加的运动会,原因究竟何在?应该说,都是媒体惹的祸。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还没有转播足球世界杯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项如此狂热的大赛。从1982年转播西班牙世界杯以后,狂热的中国球迷与届俱增。现在,谁要是不知道世界杯足球赛,那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是电视、报纸和网络把这项世界第一运动介绍给中国的每一个人。那  相似文献   

3.
“反思”是当前十分流行、十分时髦的名词。现在,一向容易兴奋、激动、狂热,不善于克制的球迷也在开始反思了。九月一日,原国家足球队教练曾雪麟在南京观看足协杯决赛,一群球迷围着他要求签名,一个球迷说:“经过一年多的思考,我们觉得‘五·一九’失利,并不能完全怪你。你为中国队争得过亚洲杯亚军,是好样的,我们感谢你。”一个球迷,对中国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问,谁是报道今日中国的境外资深记者,路透社记者林洸耀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作为菲律宾籍华人的他,在台湾,大陆和国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颇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诸多优势的叠加让这位记者在报道中国时独具慧眼,许多作品至今让同行艳羡不已.1997年,他是第一个报道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去世的记者之一;2007年,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召开前,他准确预测并提前报道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单.是什么让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如此游刃有余,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最近,我们在林洗耀先生家中与他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秋天     
此间传说一位中国官员对要前往西藏旅行的外国记者发表了一通介绍拉萨名胜古迹的冗长讲话。等他把话讲完,他的翻译抬起头来看了看来宾说,“现在我们的领导想知道你们是否对这一套高谈阔论感到厌烦?”现在北京正值秋天,是适于高谈阔论的好季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结束了为期十二天的会议。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把这次会议描写为“很大的鼓舞,很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7.
武汉大学新闻学教授、新闻研究所所长何微在西安度假期间,记者闻讯前往市南郊他的寓所拜访。在中国新闻学园地里,何微整整劳作了半个世纪,如今虽年逾古稀,却仍然笔不辍耕耘,身不离讲坛。作为记者,他有丰富的采编经验;作为学者,他又有独树一帜的学术见解,堪称知行统一的老报人。正因为如此,《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人名录》列有他的大名,《中国新闻年鉴》亦列之为中国新闻界名人并附小传。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新闻学教授、新闻研究所所长何微在西安度假期间,记者闻讯前往市南郊他的寓所拜访。在中国新闻学园地里,何微整整劳作了半个世纪,如今虽年逾古稀,却仍然笔不辍耕耘,身不离讲坛。作为记者,他有丰富的采编经验;作为学者,他又有独树一帜的学术见解,堪称知行统一的老报人。正因为如此,《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人名录》列有他的大名,《中国新闻年鉴》亦列之为中国新闻界名人并附小传。  相似文献   

9.
何百林 《中国记者》2015,(2):111-112
作为地市报记者,本文作者在报社没有公派记者出国采访先例的情况下,为了做好长期跟踪领域的报道,想出了用休年假的宝贵时间"自费"前往西班牙采访报道"义新欧"铁路全线贯通的办法。这种对新闻工作热爱并执着付出的精神,值得弘扬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皇马"报道媒体失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永利 《青年记者》2003,(10):10-11
2003年夏,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访华成为“非典”后又一重大的“媒介事件”,国内各家媒体“蜂拥而上”,纷纷开辟专栏、专版以至专刊加强报道声势力度。通过媒体集中聚焦的“议程设置”作用,皇马访华一时间成为球迷欢乐的节日。在此次新闻大战中,媒体为了市场化炒作需要,有意渲染球迷的疯狂行为,记者表现也缺乏职业素养。媒体不经意间“塑造”了“扭曲”“变形”的中国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传播着非理性的中国国家形象。教训深刻! 球迷形象——从疯狂到崇洋媚外  相似文献   

11.
华静 《出版参考》2006,(35):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他不仅想到了,做到了,而且做得让人击节称道,让人"高山仰止",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12.
挑剔媒体     
王乾荣 《传媒》2001,(12):12-13
在上海APACE会议期间,会议筹委会秘书处发言人章启月使用英语发布消息并回答记者提问,一下子使大部分中国记者陷入尴尬——因为他们只有“汉语的耳朵”。有记者还啧有烦言——他的意思是,在中国开会,为什么要用外国语言?这是他没有常识。这个会虽然在中国上海召开,但它是一个国际会议,按惯例要用会议工作语言英语。  相似文献   

13.
侯莹 《新闻天地》2006,(7):13-14
“1982年世界杯,听说巴西队输了球,有个巴西球迷竟然把电视砸了,根本就不信啊。你说巴西球迷怎么那么富呢?那时候我们家连电视还没有呢。”35岁的北京球迷林明没有夸张。直到1985年,林明家才买了一台电视。一年后他就可以呆在家里看马拉多纳天才加魔鬼的表演了。正是那时日日在荧屏前的守候,让中国诞生了庞大的世界杯球迷阵营,包括白岩松。其实早在1978年,长发飘飘的阿根廷球星肯佩斯通过在中国有限的一些电视屏幕闯入中国人的视野,让无数心灵为之疯狂。那一年中国人第一次通过电视看世界杯,电视让中国第一批世界杯球迷被打上了“1978”的标签。  相似文献   

14.
枕寒 《青年记者》2006,(14):8-9
对球员来说,世界杯是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对球迷来说,世界杯是个一饱眼福的机会;对媒体来说,世界杯是一个借口,一个可以大炒特炒的借口,借此将各色人等、美女、金钱统统打进。但那种只见美女不见球式的炒作除了培养一大批伪球迷之外,对世界杯、对中国的足球事业、对国人体质的提高、对媒体公信力的提高并无多大益处。  相似文献   

15.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人们都说是“无冕之王”。正是这顶桂冠一戴,一些记者就不知姓甚名谁了。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包打天下者有之;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者有之;自命不凡,自誉名人者也有之。但是,结果往往主观与客观相反。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了,那么,记者是什么呢? 有人说,记者是抹布。不是吗?哪儿脏了,被人捡起,抹干净了,往墙角一扔,等需要时涮净了再用。还不是用时想起你,不用时则忘了你?听说有一个记者,第二次去先前去过的一个单位,自认为人家认识,结果人家问他“君从何处来?”弄得很是尴尬。他不说自己自讨没趣。反而直骂人情冷落。 有人说,记者是棍子。一头安着耙,一头可以打  相似文献   

16.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个电视报道小组1月20日获许继续留在巴格达采访,其中包括记者彼得·阿内特。其他外国记者已于1月19日被伊拉克下令离开巴格达。(美联社1月20日电)失踪的英国记者布鲁斯·奇斯曼1月25日打电话给他在澳大利亚的父母说,他现在安然无恙,但无法离开伊拉克,因为他没有护照。奇斯曼原与《今日美国》报记者唐纳德·科克在巴格达拉西德饭店同居一室,他失踪后,科克以为他已去安曼,便把他放在房间里的护照带上,前往安曼找他去了。(路透社1月26日电)  相似文献   

17.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一届亚运会首枚金牌得主邢芬遇到了难题:当她力拔千钧,夺得桂冠,气喘吁吁地走下举坛时,一位记者第一个冲上去,伸过话筒,向邢芬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记者强烈的新闻意识,其精神可嘉,其勇气可贵,然而,其提问却让人大失所望。他的问话是“我是××台的记者,请你向听众说几句话好吗?”天哪,他竟将使尽全力争  相似文献   

19.
破解媒体商业化谜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化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的记者是谁?20年前,那个时候一个新闻工作者确实是社会的良知,是在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是政府的舆论监督的工具,同时也是监督工商企业的工具.今天如果媒体变成商业化的企业,我们的记者职业如何定位?在商业社会里记者就是一个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的人.为什么这样讲?他可能是非常忙碌,他非常忙碌是忙碌什么呢?要忙碌一个封面文章,要忙碌一个独家报道,因为媒体老板很清楚,媒体要追求利润,以最低的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人物名片:邱永峥,籍贯福建尤溪,1970年出生,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现为《环球时报》高级记者,主要从事战争与冲突报道,被媒体誉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战地记者之一。他报道过缅甸果敢地区冲突:4次追随巴基斯坦军队深入部族区目击打击塔利班行动:前往也门与拉登的大保镖对话;3次前往阿富汗见证反恐战争;采访过塔利班高级战地指挥官,并且嵌入美军作战部队,近距离目睹美军与塔利班武装的殊死战斗,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不久前,他的新书《跟着美军上战场》出版。今年3月,北约展开军事打击利比亚行动,战事陷入僵局,受到全球关注。邱永峥第一时间前往,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