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联知多少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30课是《春联》。学完了这一课,同学们对春联是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春联你了解多少呢?春联的来历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  相似文献   

2.
梅志军 《阅读》2011,(Z1):1
小时候,我特别巴望过年。不仅是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还因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年画。我很喜爱各式各样的年画,因为不少年画其实就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绵竹年画的现状分析,针对绵竹年画"经典作品"的传承和衍生品的创新开发,从题材、材料、工艺、传承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保存了大量关于天神、地祗、人鬼的记载.本文结合当时人们宗法、军事等社会活动及社会变革,分析当时的鬼神观和鬼神崇拜,也对当时人们思想上信神敬神与疑神重人两种观点的冲突与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梁平年画是梁平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是梁平文化的宝贵财富。当前怎样拯救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建设现代化的新梁平中,梁平年画应该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说在现代的社会中,梁平年画既然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存文化生态,那么我们现在在重新研究它还有什么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其实更准确地说,不是梁平年画失去了它原有的身村的文化生态,而是在社会的变革中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了。我们今天之所以有重新重视被时代抛弃的梁平年画,就是要研究这其中的原因和年画与梁平地区历史文化精神和风土人情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并且符合本土人情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6.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佛山非遗文创产品以木版年画为依托,以神像视觉符号设计为载体,提取、概括图像元素,挖掘祈福文化、粤语文化与年画的组合表现,用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形式进行传播与推广,使佛山木版年画非遗文创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相似文献   

7.
刘研 《保定学院学报》2013,(1):68-70,114
所谓"诸神遭遇"是指不同价值信念和生活方式的遭遇。面对"诸神遭遇"问题,古代希腊人设想用"自然"来废黜全部"诸神",古代希伯来人则将民族神肯定为唯一的神。这两种应对办法在当今世界分别对应着福山的"历史终结"想象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想象。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人既未选择废黜"诸神"的哲学,也未选择一神论宗教,而选择了保留"诸神",且将"诸神"组织进共享的族谱。这第三种应对办法的意义在于,它既尽可能地尊重了"诸神"所代表的价值信念和生活方式,又尽可能地缓和了"诸神遭遇"有可能引发的冲突。此种办法在当今世界的体现就是"和谐世界"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台湾木版年画,这一较为后期发展的民间艺术,主要来自闽南的文化及习俗的播撒。我们从台湾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文化来看,具有一些特点:①台湾木版年画的产生与漳州木版年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②台湾木版年画和漳州木版年画不同于其他区域;③台湾木版年画文化技术承上启下并具有独特的海洋特色。  相似文献   

9.
乍一看,小学美术与作文教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就如书与画,它们之间是同源的.我们的祖先就是先用画记事,到后来,由画发展成为文字.画也好,文字也好,无非是记载,直到后来它们才形成分支,并且越分越细.我们暂不提这段发展史,单就现在的小学美术与作文教学的融合、相辅相成来谈谈.  相似文献   

10.
一天,小书虫遇到了无精打采、神情蔫蔫的说明性文章。它向小书虫诉苦:“小朋友们都不喜欢我!说我的语言比较枯燥,内容没有太多趣味。”小书虫笑道:“你呀,不就是通过解说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类别,使人获得知识和信息嘛。别急,我教他们几个招数,保证小朋友都会喜欢你了!”一、抓住语言的形象性,还原情景在学说明性文章时,小朋友们抓住形象性的语言,利用各种学习手段,还原课文情景,就能增强趣味性。1.画一画。比如《恐龙》(苏教版)中谈到雷龙、梁龙、剑龙等,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拿起笔来画一画。不同的想象,画的也就各有一番情趣。2.读一读…  相似文献   

11.
鬼,是先民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对生活生产中的各种灾难产生的原因作出的最为"合理化"的解释,是先民对自然产生畏惧的一种体现。在先民的认识中,这些灾难都是因为有"鬼"这种人们无法战胜的东西在作怪,因而创造的指称这一怪物的专名。人们对鬼是既爱又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它许多新的意义。本文试从"鬼"字入手,讨论以"鬼"为形旁的汉字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程中,"爱神"已经形成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爱情神衹既是人类繁衍的象征,也给人类以无限的文学艺术张力.在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土壤上生长着的爱情神衹,自然会分裂成为:中国式的神话与爱情神衹的社会化与人文化走向、古希腊式的神话艺术化与文学化走向.在"月老"与"小爱神厄洛斯"等爱情神衹的对比中,不仅挖掘到了两个民族产生不同爱情观的文化背景,又可以看出虚拟的精神生活与坚挺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13.
德宏傣族家有家神、寨有寨神、勐有勐神,并有"家无家神,家不成家;寨无寨神,寨不成寨;勐无勐神,勐不成勐"之说,充分显示了其在傣族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在傣族人虔诚地赕佛施舍修来世的同时,也在虔诚地祭祀祖先——家神、寨神、勐神。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最早讲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经典。虽然它有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它的源头不是别的,就是伏羲画卦。在伏羲画卦的原始周易中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这就是"天人"之学,更确切地说是"天人合一"之学。由"生殖崇拜"产生阴阳观念,再加以符号化,这便是伏羲画卦的基础。从"原始生殖崇拜"到"原始阴阳"观念,再到符号化,是一次抽象,是人类意识的的飞跃。从阴阳符号的组合到八卦的制造则是伏羲的一大创造;从原始八卦到周易系统的形成,是后圣的工作。从《周易》到《易传》是周易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整个过程是漫长的又是顺理成章的,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即生命整体论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论。从源头上研究周易,就有这样的作用。安志宏先生这样做了,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师为了上好一节篮球课,往往课前要花费较长时间画球场.如果做"端线篮球"游戏,还需要在新开辟的场地上进行测画.由于篮球规则较多,场地复杂,所以难记难画.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多采用目测和步量法,能在没有帮手、没有皮尺、没有规则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把篮球场画好,提高了工作效率,快速地完成课前准备工作.虽然这样的球场画得还不够标准,但对新教师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  相似文献   

16.
谢鑫 《阅读》2013,(30):9-10
同学们正在上图画课,孙老师认真地教他们画圆圈、画直线、画波浪……"老师,画这个太没意思了,"大伟举手站起来骄傲地说,"我会画大楼房呢,比这个好玩。""我画的大汽车跑得可快了,叭叭呜——"冬冬模拟着汽车喇叭声说。"同学们,老师也想让你们画呀,可是你们的基本功没有练扎实,画出来的图画不好看啊。"孙老师面有难色。"老师,您就让我们画吧,"大伟央求道,"画圆圈多没意思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曾衍东不仅以<小豆棚>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而且他还是一个大画家和画论家.有"今画"和今画论<七如题画小品>行世.他的"今画"全部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这在清中期的画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画论就当时人物、现实题材等均有一系列创新之见,对当代画家颇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一直流传至今。其内容多以鬼魅狐妖为主,是同类题材小说的鼻祖。一部古典文学著作,随着时间的变迁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多以电视剧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而当把电视媒介传播作为一种仪式来看待时,"鬼文化"的电视传播无疑体现出了它的社会惩戒功能。本文试从传播的"仪式观",解析电视剧版《聊斋志异》中对"鬼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一个地理环境狭小、人口只有12540万(1993年)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却屡屡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探讨日本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民族宗教"神道教"与其军国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神道教"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既促成了历史上日本的多次对外战争,也是二战后,为什么日本作为战败国,虽接受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但其军国主义的思想却阴魂不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