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蔡乾 《培训与研究》2011,28(1):13-16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来看,视觉是公认的重要中介。视觉提供给人信息的固有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在文学方面的叙事视角的划分就体现了"视域分割"的视觉影响特点。结合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说,可以对作者、叙述者、人物之间的视域相互关系进行重新分析,从视域划分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视域关系角度可以重新看待视域内和视域外三种人称关系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传统"虚静"理论的阐释着重于"审美观照"和"审美心胸"的静态内涵,对它的现代审视则指向"审美判断"和"审美实践"的动态内容与深层目的。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视域中,"虚静"既涉及审美心态,也涉及审美方法论。"虚静"的审美态度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容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4.
在元典文化中,儒家详尽地阐释了“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道家元典文化《老子》.中也有对“中”思想的阐释,老子从如何掌握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同一,守持人的清虚心境、达到大化自然的状态等方面著说“守中”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孔懿 《中学教育》2011,(5):5-9,43
和谐哲学是一门"关系哲学",是关于关系之理想状态的哲学。在和谐哲学视域中,人集诸多关系于一身,人的发展就是人的关系的发展。素质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关系从自然自发、单一贫乏状态向着自觉自为、丰富和谐的境界发展,因而主张重建与生活世界被割裂的联系,强调教育过程中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以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性教育活动中逐步成为和谐关系的自主建构者。  相似文献   

6.
在元典文化中,儒家详尽地阐释了"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道家元典文化<老子>中也有对"中"思想的阐释,老子从如何掌握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同一,守持人的清虚心境,达到大化自然的状态等方面著说"守中"思想.  相似文献   

7.
废名的创作关注人类个体的精神和灵魂,他的"寡妇养孤儿"的故事模式对家庭残缺的根源、人性的至善至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乌托邦意境以及苦难救赎的精神之路的探求,体现了道禅"生苦""死苦"、"自然""无为"、"致虚""守静"、"贵柔""守雌"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国家从何而来?国家产生何以可能?在关于国家的种种起源中,"自然状态"学说是一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理论,在16,17世纪风靡的"自然状态"假说潮流中,卢梭以其缜密的逻辑性,论证的严谨性给人们清楚地展示了从自然状态到国家产生的整个历程,从而形成了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主权国家这三部曲。  相似文献   

9.
卢梭对"自然教育"作了独特的诠释:(1)自然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2)自然教育即儿童自然状态的回归;(3)自然教育即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进行的教育;(4)自然教育必然是自由教育。这种新的"自然教育"观对加深西方自然教育内涵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儿童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教育就是儿童依据自身的本能、兴趣、需要率性发展;回归儿童的自然状态,其实质是反对成人对儿童的过多干预,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保持儿童的本真状态,回归儿童自身,让他们顺应天性而成长;教育适应自然就应当遵循成长中人的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人的年龄特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天性,促进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教育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的“三然”状态,即实然状态、必然状态、应然状态。实然即“事实如此”,它是指实际地进人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必然即“为何如此”,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应然,即“应当如此”,是指人对世界的要求,是教育研究的落脚点。进行教育研究,就要了解实然状态,把握必然状态,推导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视域融合”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理念是“共生”与“和谐”。从教育教学视角来看,这一理念的确立根植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和文本三者借助于对话与理解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其实,视域融合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方法,也体现教学的和谐特质,同时是教学的本质源起和终极追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潘光旦的“位育”思想创造性地将西方生物学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动静合一的关系,即求生存、得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5.
"傩仪"是甘肃傩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环节,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小到庄院的打醮活动,大到"会首"的请神活动,都以肃穆庄严的格调表达出"礼"的性质,几乎成为任何一种傩活动的必备前奏与法定开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乎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当我们从性别社会学的视野去分析整个过程时,会发现,女性禁忌几乎与傩仪发挥基本功能的过程中相伴始终,而其次生功能则又纠结着女性诸多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16.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碉楼"是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在2009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山》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意象载体。小说内的"碉楼"是解读其小说的一个重要窗口。从文化维度讲,碉楼是一个维系传统文化的城堡,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墓碑;从性别维度讲,它是一面维护女性的安全围墙,也是一个让女性虚妄等待的囚笼。"碉楼"成为意蕴丰富的具有性别与文化内涵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武术运动的“活”与“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与“合”是武术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元素:“活”体现在动作要活,内容要活,意识要活;“合”:就个体而言要实现“内外合一”,就个体与自然社会而言要追求“天人合一”,就技术文化而言要达到“兼容并包,资源整合”;“活”与“合”的相互融合统一是武术文化保持与更新,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更是传承繁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冷热媒介的角度对教学中常见的媒介进行分析归类,提出了教学中使用的媒介是一个冷热转换,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冷热教学媒介的有效利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教学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