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京 《华夏文化》2001,(3):35-40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留侯论》有一段相当精彩而又有气势的开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以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智甚远也。无论从古典的《水浒传》、《三侠五义》到时下风靡已久的金庸现代派武侠小说 ,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确实令人敬服 ,在除恶惩凶之余 ,使人扬眉吐气 ,痛快淋漓。然而 ,苏轼认为这些挺身而斗者不足为勇 ,然者何以为勇 ?则曰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由此观之 ,宋江刘备之流皆天下之大勇…  相似文献   

3.
傅杰 《中国文化》2011,(2):107-126
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之未压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者愈至……若先生者,非所谓"学术所寄"者欤?非所谓"邦家之基"、"邦家之光"者欤?——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相似文献   

4.
白贤 《华夏文化》2016,(1):30-31
正复仇案件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特殊的案件类型。其特殊之处在于:复仇往往为法所禁止却被礼所允许,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礼、法冲突。本来,礼、法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本无根本矛盾之处。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更足以说明二者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因此,通常情况下,礼之所定,亦为法之所许;法之所禁,亦为  相似文献   

5.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3,(2):238-242
中国题画诗的传统,由来颇久。清人方薰在其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曾论其事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濫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后世多款题,然款题甚不易也。一图必有一款题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此又画后之经营也。方氏为乾隆时画家,诗书画俱妙,与著名画家奚冈并称"方奚"。所论画家自题画之缘起和诗画间关系等见解,有重要参考价值。民国时有为黄颂尧其人编印《清人题画诗选》写序的作者章钦亮,除同意画家自题始於宋元之说外,复申论非画家题画则始於唐之说,序称:题画之作,肇自有唐。太白苍鹰之赞,工部丹青之引,皆文人寄画为吟咏之资,未必皆书之  相似文献   

6.
戏剧与水墨堪称中国两大国粹。前者歌舞曼妙,后者斑斓淋漓,二者独具之风韵令古今众人痴迷。而水墨戏剧人物画。更将二者珠联璧合.使观者于同一视界、同一时空感受两大国粹之神韵,堪称别有洞天。观今日所做水墨戏剧人物画者,李文培先生可谓成就卓著。其画可用“精妙”二字概括,其中“精”指的是其对中国传统戏剧人物丰富内涵把握之精准;“妙”则赞其所用传统水墨技艺之高超。  相似文献   

7.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永君 《寻根》2008,(2):48-55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道教营养学散论刘国梁饮食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也是健身防病的首要条件。道教学者对此早有论述。《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孙思也说:"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续一)陈平原博物与琐言提及汉人的小说观,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桓谭、班因“丛残小语”、“道听途说”之类令人沮丧的评价。可实际上,透过“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以及“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级而不忘”等含糊的表态,隐约可见“小说”仍是汉人不敢...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灵感的获得是创作最重要的根基,《洛丽塔》尤是如此。一段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的恋情,成就了博纳科夫《洛丽塔》极高的文学造诣和知名度,关于书中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原型,曾一度成为世人争论的焦点。然而,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则真实存在着一段大文豪与少女的忘年之恋。  相似文献   

11.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叠经演变,甲骨钟鼎皆商周之古文,秦汉而后,始兴小篆。从书法言之,各有美妙,而前者结体又富于变化。自秦始皇统一文字,悉从小篆。结构则一,而体势各异。李斯所书泰山、琅邪、峄山、会稽诸刻石,蓋奉勒之作,往往严整有余,而流利不足。汉之嵩山三阙,吴之禅国山碑,皆有一脉之传,而均见流畅。天发神谶则篆隶相参,独创一格。正始中刻三体石经,有古文有篆隶,篆文则严正有格,古文则旖施舒卷,至唐李阳冰所篆  相似文献   

13.
求五七言古今体诗于历祀,唐宋尚已。唐宋之人运而往,其诗故在。世之向慕者方将尽求而读之,则莫贵乎总集。唐贤之为,自明季胡氏、季氏各有所纂,清康熙时,词臣又据前修之成业,编次为《全唐诗》,于是其面目居然可睹,而《全宋诗》则阙,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刚经》及其文化价值杨明《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忘之见。“般若”为梵语音译,意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  相似文献   

15.
外媒导读     
《世界文化》2014,(10):56-56
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因又有新解 20世纪震惊世界的泰坦尼克海难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学者所热议,其沉没的原因也是莫衷一是。人为疏忽、冰山的异常出没等都被认为是泰坦尼克的“致命”之因。但最近《意义》杂志(Significance)的一篇名为“1912年泰坦尼克遭遇的冰山危机”的文章则否定了上述说法,而将罪名归于当时不利的气候条件。文章认为导致事故的漂移冰山与控制中纬度的高气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玉冲 《世界文化》2008,(11):16-17
“伟大属于罗马”,罗马帝国的荣耀牢牢地印在西方人的心灵深处。而记录其兴衰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下简称《衰亡史》)纵横干年、内容丰富、行文恣肆,不仅令史家为之倾倒,亦令文人骚客为之忘倦,风行世界数百年而不衰。正是由于这部历史巨著,其作者爱德华·吉本(1737—1794)成为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且跻身世界伟大的历史学家之列。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3,(4):F0003-F0003
新中原者,非中原也。中原者,无论空间之广狭,还是时叫之移动,抑或文化、政治之意涵,均对应于四周;换言之,无四周,亦无中原。新中原者,特指晋冀鲁豫皖5省30市2县28.9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空间以及形成于该地区的华夏人文始祖、华夏姓氏之根、华夏文化之源及其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无广狭之圳和时空移动;新中原另一独特意义,则是怍为协同创新中心独立存任的标示或符寸。  相似文献   

18.
沙红兵 《中国文化》2013,(2):164-176
陈三立生於1853年,卒於1937年。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0世纪一二十年代这一"早期现代"时期,①在心智与人格最为成熟的盛年,他不仅"经历"甲午、戊戌、庚子、废除科举、辛亥、新文化运动等文明与政治的危机,他本人就是危机。赞画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父子双双被黜,从峰巅到谷底,自此陈三立"一自放於文学间",②诚如他为侪辈诗人梁鼎芬所写诗序所云:"当是时,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法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夷狄寇盗之旁伺而窃发。梁子日积其所感所营,未能忘於心,幽尤徘徊,无可陈说告语者。而优闲之岁月,虚寥澹漠之入境,狎亘古於旦暮,觌万象於一榻,上下求索,交萦互引,所以发情思荡魂梦,益与为无穷。梁子之不能已於诗,倘以是与?倘以是与?"③写的是梁鼎芬及其节庵诗,也写的是陈三立自己及其散原精舍诗——在优闲之岁月、虚寥澹漠之入境与天下之变纷然杂出之间,一  相似文献   

19.
宿沙煮盐     
吴正格 《寻根》2014,(1):89-91
宿沙,传说中的炎帝臣。他与炎帝后裔共工一样,权势很大,是“霸天下者”。《艺文类聚》记他因“叛不用命”,后被炎帝“箕文谏而杀之”。但《世本》则记他为黄帝臣,那就未曾被杀。他的身世和命运虽存悬念,史官们却皆认他是始制海盐者,  相似文献   

20.
在纷繁嘈杂的当代社会,能够避开外界纷杂干扰,以宁静平和之心境,遵循自然本真变化规律,畅游于自我修为的艺术世界者,无疑是不为世俗所囿、令人心生敬慕的智者,也是今时今日鲜有之人,而陈宏年先生正在其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