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  相似文献   

2.
8月27日,《人民日报》登了两条报丧新闻(均系新华社8月26日电讯):一条是,原国家商检局总顾问廖体仁于7月23日在北京逝世;另一条是,浙江省军区原顾问宋治民于5月15日在杭州逝世。当读者得悉这两位同志谢世的消息时,已是他们分别作古35天和104天之后。姗姗来迟,在报丧新闻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迟至人死后100多天才发消息,也许创造了“新纪录”! 还有这样的怪事:报丧新闻也要“出口转内销”。著名作家沈从文于今年5月10日逝世,海外传播媒介很快报道了,国内报纸当时却没有报道。《新民晚报》在5月16日登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消息。这在内地算是最快的了。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原该是由内地新闻传播媒介首先发布的新闻,可这次又被香港的报纸抢了个先。这不仅引起了读者对内地新闻传播媒介的批评,而且也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又一次不满。改变新闻“出口转内销”,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一直在呼吁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情况的改变,为什么微乎其微,变化不大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就内地新闻界来说,我以为积极地去抢新闻的意识和行动不强烈,是原因之一。仍以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来说,既然有的报社已从海外传播媒介得知沈先生逝世的噩耗,为什么非要向新华社索稿不可,而不派自己的记者前去采访,播发消息?对于这样一条消息,大可不必吊死在新华社一棵大树上,各报自己完全可以争发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原该是由内地新闻传播媒介首先发布的新闻,可这次又被香港的报纸抢了个先。这不仅引起了读者对内地新闻传播媒介的批评,而且也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又一次不满。改变新闻“出口转内销”,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一直在呼吁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对至今日,这种情况的改变,为什么微乎其微,变化不大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就内地新闻界来说,我以为积极地去抢新闻  相似文献   

5.
某地连续爆出不少轰动全国的新闻,这些新闻大多是批评性报道,又几乎都是中央或外地新闻媒介报道出来的。发人深思的是,当地新闻媒介对这些新闻却保持了惊人的缄默。按理,当地发生的新闻,当地的新闻媒介置身其中,理当知道得最迅速,了解得最详细,应当最早加以报道才对。然而,并非如此。对于这个奇怪现象我们把它称作“新闻的‘出口’转‘内消’”。所谓“出口”,就是当地的新闻媒介不敢发表当地的批评稿件,而将轰动新闻“出口”给中央和外地新闻媒介,进而转“内消”,并非转“内销”,就是说这类新闻被曝光后,在全国特别是新闻发生地群众中引起强  相似文献   

6.
人说科技记者要学会“痴痴地等”,等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等成果通过验收,等相关论文发表,等科学家本人归国发布消息。除此之外,内容决定你无甚可写;条件制约你无法采写;科研院所严格的新闻发布制度根本就不允许你写。 ——个中滋味真是圈外人士所难以体会的。 但是这“寂寞的等待”中,4月26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爆”出了独家网上采访中科院首位毛遂自荐的洋课题组组长的新闻,在科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当日还吸引了新华社、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7.
产品的出口转内销,消费者已多见不怪,而这几年一些我国著名人物的传记由外国人去写,然后又译成中文在国内,便引起国内不少读者的非议。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物的一生,中国人理当最清楚,何需去译洋人根据有限资料写出的传记?且称之为文学上的“出口转内销”吧!新闻是否有出口转内销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事件国内新闻机构犹豫不决,结果国外或港台新闻媒体先予传播,国内只好转发。近读1992年1月7日的《人民政协报》,3版刊登了邓小平同志为厦门经  相似文献   

8.
翻开3月15日文汇报,被头版下面一则处理得很小的新闻吸引住了,题为“中苏两国军人携手测定,确认珍宝岛是中国领土”——呵!这个当年为此而争得头破血流、大动干戈的弹丸之地,今日终于有了一个最明确、又最欣慰的答案。可惜又是出口转内销:“据香  相似文献   

9.
各家地方报纸常登新华社的统发稿,在作题时是大有讲究的,作得好,常显示新闻的重要,更能吸引人看,否则就会减低新闻的吸引力。 比如2月23日各报几乎都刊登了新华社发往全国的一则关于全国年内、月内的车祸统计新闻,以引起人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事情的重要首先来自事情的严重性,所以新闻在导语里就用了三个重要数据:“平均每天要发生1100多起交通事故,220多人在飞来横祸中丧生,近 800人受伤。”估计新民晚报与文汇报就是抓住导语中提供的重要数据各自作了标题: 新民晚报:行人违章占道 新驾驶员成“马路杀 手”(引题…  相似文献   

10.
“老毛病”又犯了赵维偶翻《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兹录其中数则:《新闻中避免用难懂的专门名词》这是1949年10月12日新华社总社发给各分社的一则电文。其中说道:“河南反恶霸的减租运动的复查新闻很好。……但这篇新闻中有许多名词……不是一般干部可以懂得的...  相似文献   

11.
地市媒体在全国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长期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方面屡屡“缺位”。与中央及省级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不时“越位”相比.地市媒体更多的是“缺位”。本地不报外地报,基层不报上级报.新闻“出口转内销”等现象司空见惯。地市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状况,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3.
兀立 《新闻三昧》2005,(2):27-27
2004年12月10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的《防卫大纲》,声称要整备“多功能灵活机动的防卫力量”,对朝鲜和中国动向要保持警惕、关注等等。这是日本试图成为新军事大国而又向前迈进的一步。这样重要的变动,上海三大报在登此新闻时(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用的是新华社统发稿,汇报用的虽是该报记发自东京的报道,但内容基本相同),标题不一:  相似文献   

14.
3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发的一则报道——“新闻秘书:”人大江苏代表团设了个“新闻秘书”的专职,由省报记者马健充任,因为熟门熟路,使得代表团与首都新闻界的联络秩序井然。马健还要为自己的报纸写稿,好在许多采访他一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新华社1998年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总结说:“1997年,我们对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为正确引导舆论发挥了‘龙头’和‘压阵’的作用,受到了党中央的赞扬。” 实践告诉我们,国家通讯社在重大报道中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是中国新闻整体格局中的重要构成,是带动整个新闻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所必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上海新民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后被一些文摘报刊转载):《国外流传一则耸人听闻消息苏联医生替外星人接生》。消息说,1984年9月,有一  相似文献   

17.
三是与常理对比寻找落差。就是将新闻事实整体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般常识、通常道理作对比,从中发现新闻事实与常理之间的反差,拟作标题。1993年8月27日新民晚报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输挨骂,胜挨骂(肩)巴西足球队总是挨骂(主)”。如果说“输挨骂”还在常理之中的话,那么,“胜挨骂”就在意料之外了。正是这强烈的反差,紧紧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该报9月17日还用此法制作了另一则标题:“幼童被卡车碾伤,求医时费尽周折(肩)唉,急煞人的急诊室!(主)”。不应该让人着急的地方却让人觉得“急煞人”,怎不叫人感到意外! 四是与全局对比寻找落差。就是把此事物放在其发生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让此事物的特点由大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9.
周能兵 《新闻实践》2006,(12):36-37
这是新华社发的一则消息:泰国士兵接到最新命令:要保持《微笑》。我认为,稿件写得很精彩。泰国士兵接到最新命令:要保持微笑新华社专电:泰国士兵接到最新命令,内容是“保持微笑”。“民众全力支持士兵们”,陆军电台23日说,“人们带孩子来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好戏在后头”。新闻则不一样。一条新闻能迅速地“抓住”读者,往往靠的是标题摄人魂魄的魅力。制作新闻标题的关键就是要“扣”,即扣住新闻内容中的关键细节、关键字眼、关键要素。这里不妨以两则“握手”的时事新闻来探讨时事新闻标题“再制作”。其一:2004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艾滋病日”来临的前一天,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了在那里住院的部分艾滋病人,并与他们亲切握手。新华社当日播发了消息。这一新闻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都是举世注目的。国内不少报纸把这一新闻发在头版头条位置。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