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小学教育应重视以开发人的创造素质为特征的创造性教育。创造素质是一个人的创造态度、创造需要与动机及其创造能力的完备统一。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培养应加强创造性教育,树立多元的创造观;既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注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学校评估体系中,要形成儿童创造素质的教育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真微 《湖南教育》2003,(19):38-38
中小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是具有创造意识,二是具有初步的创造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渴求创造、敢于创造的精神,学会用脑、用手进行创造的本领。要实施创造教育,这里就有一个教育视角转移的问题,即曲认识转向创造。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情境或经验,在独特地、新颖地、具有价值地(或恰当地)创造新问题并表达新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学校教育、家庭环境、自身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学习动机、教给提问方法、训练思维品质、及时正确反馈,是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如何才能判断中小学生是否具有创造的潜力,是否能发展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呢?我们只有通过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有效地鉴别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水平以及其特殊才能,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中小学生的潜能。目前较通行的几种评价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一、澄清一种错误认识有人认为,实践才是最好的创造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应该是实践活动。实践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把实践活动作为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惟一渠道是不够的,因为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让课堂教学成为创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其实质是人类通过创造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书讯     
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苏〕卡尔梅科娃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6月出版本书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多年来理论和实验研究.作者在在这本书中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个体类型特点和年龄特点,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不同教学条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创造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并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演进的轨迹可分为五个时期。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趋势。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素质教育也要依托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不能替代创造教育,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不悖。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方法很多,关键是开展创造教育。开展创造教育,必须依托创造性的环境、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思维较为有效的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利用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指导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阐述了引导学生倾听音乐,鼓励学生自己去编创、作曲等途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一、何谓创造学习教育 “创造学习教育”,是通过现代创造学、现代学习学的研究,揭示有关“创造” 和“学习” 的理论与方法,把现代创造学、学习科学以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原则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新型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考察,凡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树立创造与学习志向,形成创造性人格、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学会学习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都可称为创造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为创造而教”,这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性潮流。倡导创新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发明、创造什么新的成果,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个性,使他们学会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和品质。因此,创造个性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旧的传统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就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四有”人才,关键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有利于读者对创造教育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创造领域,教育创造与创造教育、教育的创造性、创造性教学这几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此外,教育创造的成果形态、创造者、创造的层次水平等也是教育创造所关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歧奖 《化学教学》2000,(1):16-18,19
一、课题的提出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其中一个首要且关键性的问题———构建出“化学知识点、创造性品质训练要点和训练方法”三者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一是中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反映.中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性和间接性特征.引导性是指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间接性是指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间接经验.这表明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中进行的.因而,客观上就要求知识点、创造性品质训练点和训练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二是知识与创造性品质形成规律的体现.我们知道,知识的…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所开课程均属于基础学科。在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能不能根据“创造心理学”的原理,通过科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有人认为中小学生只是接受和学习前人的书本知识,既不是发明,也谈不上创造,自然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教”和创造性“学”。而我认为,中小学生固然不同于发明创造家,但用什么观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什么能力,却是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未知晓的事物,它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用自己的。头脑”…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育》2012,(4):6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大问题。教师是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这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为展示和交流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创造教育学     
创造教育学是以创造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世纪四十年代始,出现了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创造学,这是一门以创造活动、创造过程、人类的创造性、创造成果、创造环境、创造人格、创造过程中人的能力、人格和实践经验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而将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活动,就产生了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合印 《文教资料》2005,(23):45-46
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语文教学在讲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创造仿生学,发明家制造侯风地动仪等;第二层是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指个体在发展意义上的、自我潜在智能上的创造性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属于第二层次。这两个层次并非截然分开,第一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第二层次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语文教学对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独到之处,而创造性思维对语文…  相似文献   

18.
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对创造性才能的科学研究则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基础,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才能的本质内涵作出了初步科学论断。要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用创造的理念改革现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现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只有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把创造潜力付诸实现。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日渐频繁,并显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考察电脑游戏对中小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玩电脑游戏会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产生影响,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玩电脑游戏的时间长短、游戏场所以及游戏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