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秦汉江南经济是史学界较为关注并作了一些有益探讨的问题。但由于在“江南”范围界定上的模糊不清。导致现有研究颇有拔高之嫌。笔者以为,秦汉时期的江南经济虽较前代已有大发展,但充其量还只是零星、局部的开发;而到六朝时期,由于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的大量南迁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定都建康,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基本经济区,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携手合作,江南经济由此转入了大规模的全面开发阶段,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相继定都建康,二百七十余年间仅梁元帝都于江陵三年。建康之所以成为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不仅由于它在地形、经济、交通等方面具备了建都的基本条件,更由于它在南方政权的整体局势中具有多方优势。孙吴建都的历史留予建康丰厚的都城资源,而建康的攻守形势又充分符合东晋对于都城的需求。由此,建康的战略地位使其再度成为南方政权的中心,并在东晋南朝的递嬗中巩固了它作为都城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3.
徐俪成 《东吴学术》2023,(4):102-107
战国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为楚国,“江南”主要指楚国政治中心所在的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六朝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建都建康,“江南”所指开始扩展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东晋以前,吴越地区一直扮演中原王朝敌人的角色,因此被认为民俗“好勇”“轻死”,与后来公认的江南习俗大相径庭。永嘉南渡后,“江南”成为南朝政权的代名词,作为南朝统治阶层的北来侨人,开始自我认同为江南人。他们将原先洛阳一带的社交习惯和文化习俗带到江南,建构出新的江南文化。南北朝分立造成的政治变动与文化融合,塑造了当今“江南”的地域范围和“江南习俗”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李文昊 《作文》2023,(38):7-8
<正>你知道“六朝”是哪六朝吗?是孙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它们都建都于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今天,我就和妈妈参观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六朝博物馆。我们先去了负一楼——“六朝帝都”。这里除了陶屋、木桩等展品外,还有一段土墙和排水设施。据考证,这是六朝建康城的遗址,没想到,这座博物馆竟然是在建康城遗址上建造的。  相似文献   

5.
六朝建康地居形胜,界通吴会,为都城有三百余年,是中世纪南中国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古都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自明朝中期以来,传统史家之于六朝建康多有关注,并已突破史料汇编的囿限。上世纪随着中国古都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的考古学、信息交叉学科的进步,以及古籍整理与出版的贡献,六朝建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范围日益扩大,围绕建康定都条件、城市经济、水陆交通、气候生态等问题全面展开,其深度与广度得以大力拓展。今后,六朝建康研究或将更为系统化,并服务于都城的古迹保护与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6.
西晋是一个腐朽的、战乱始终的朝代,随着汉族政权迁移江南,以所谓“王胡”为主体的少数族进入中原,展开了连年的征战争夺。在长期战乱中,北方佛教得以繁荣,江南经济得以发展,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经济得以同步。南北文化上的新的取齐,是与战乱同期的中原文化的再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物报》2002年4月5日第4版《雍和宫的古槐》一文的首句这么说:“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把“六朝古都”说成北京显然是不对的,“六朝古都”应为南京。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  相似文献   

8.
西北诸国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古已有之,且史家论之已详;而西北诸国与江左地区的联系,则自东晋南朝始,史家注意亦较少。事实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左与西北诸国建立了极其广泛的联系,进行着频繁的交往,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写下了壮观的一页。立国于江左的东晋南朝政权,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对政权,不得不积极从东北与西北方面寻找盟友,与之建立密切的交往,犹如伸出左右两手从战略上包抄北方政权。关于  相似文献   

9.
建康作为六朝都城,其安全与政权命运息息相关。因而,统治者对建康的防卫,进行了精心筹划和周密部署,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打造了布局完整、结构复杂的防御体系。街巷作为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设置与布局对城防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江南政权的军事防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相似文献   

11.
周朝江南地区属于九夷、吴越等族群统治区域,在封疆和征战中,江南被不同文化所左右.中原是周文明的发源地,周代遗存中原地区众多.南方离周文化辐射圈稍远,所以遗存没有中原那么丰富.南方地区拥有的大量土墩墓群,时代与周王朝兴衰吻合,而且随葬品颇多,因此是研究周代中原与南方关系极为重要的资源.土墩墓几乎集中在水土肥美的江南和丘陵起伏的皖南地区.江南地区乃吴越文化腹地,自然受其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皖南地区土墩墓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内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江南”在先秦及秦汉典籍中,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包括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已非单纯的地域概念,又是一文化概念。江南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又是晋唐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佛教初传、筚路蓝缕,历经汉魏六朝,立足华土,于盛唐之际烜赫一时。在与中国传统化的撞击和融会中,不断丰富着中华化。唐代学是中国古化中的一朵奇葩,因而,佛教对于唐代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浅而论之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佛典学形成、唐诗禅化和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东晋宰辅谢安以其卓越超群的政治才能和独特多姿的性格魅力,成为中国历代文士津津乐道的人物。唐代士人肯定谢安的隐逸,赞赏其弃隐入仕的行为,钦慕其东山携妓的风采。唐代士人对谢安的推崇,既受传统隐逸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亦与唐代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有关。了解唐代士人推崇谢安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西晋时湘州得以设置。南朝时,湘州与南朝各代政权的政局发展日益紧密。在陈代前期,陈夺取湘州,巩固了陈统治,然而降至陈代后期,陈失去湘州,国境日狭,灭亡之时已近矣。可见,湘州之得失对陈代的政局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南北文化交融,促使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提高,涌现出一批以儒学为宗的文化世族,主要有以吴郡陆氏、顾氏、张氏为代表的吴姓大族;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侨姓大族;以吴兴沈氏为代表的由“武力强宗”转化而来的文化士族。这些文化世族各具独特的家学门风,在经学、玄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多有建树,对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学术品位,促进中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因政治和地域的原因而迥然不同,琅琊王氏在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晋之际,王导等人引玄风南下,将先进的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齐、梁时期,王肃、王褒先后入北,将南方的典章制度和文学艺术转输到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往往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一观念加以淡化,起初最通常的办法是强调本民族与汉族同源,这也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后抓住华夷区分的标准重文化轻血缘的特点,以自己文化上的进步来争取“华”的位置,将“夷狄”的帽子扣在其它政权的头上。到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华夷观发生变化。元朝在修辽、宋、金三史时,对三朝平等看待,各与正统,显示了元在大一统的情况下,已不看重华夷之辨。清王朝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后,竟将夷狄的称呼加到西方国家身上,以至于与西方国家难以确立近代平等的中外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