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另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对唐诗的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者承认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本文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概念的理解不一。本文在梳理了上述概念之后,认为“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是互为因果的,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唐初科举考试中“识文律”的评分标准促进了律诗的形成与定型,加速了有唐一代诗歌审美规范的转换;在后一阶段,则是唐诗的发展使“诗赋取士”成为定式,并最终形成后代无法企及的诗国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论集唐诗     
集唐诗是在唐诗巨大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集句诗类别,产生于北宋,在南宋获得迅速发展,在金、元时期走向衰落,但最终在明、清二代走向了繁荣。集唐诗既在题材内容和近体诗形式上继承了唐诗的特点,又在咏梅题材、专题化和开创新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对唐诗的发展。集唐诗的发展,是唐诗不朽的艺术魅力、诗歌追求“新变”的需要、历史上的“唐宋诗之争”以及历代诗人的连续创作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身世与《诗品》的品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士庶天隔”的南朝社会中,钟嵘出身于士族还是出身于寒素,这是研究钟嵘身世的关键问题。过去研究者常援引《南史·钟嵘传》中“嵘虽位末名卑”(顾暠语)这句话,倾向于判定他出身于寒素。新近有人认为他是甲族和庶族之间的“士人”,“处于上下的夹攻之中。”其“社会地位亦去后门不远,仅仅略高于寒素一筹。”因而  相似文献   

4.
<正> 七十年代末,王元化先生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一文所提出的刘勰出身于庶族说(以下简称庶族说),已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王先生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中自述:对于这一说法,季羡林同志来信“表示赞同”;周振甫同志来信说,“大著刘勰出身庶族,掌握极为丰富的材料,论证极为有力,使人信服,极好”。就笔者所见,近年来其他专家、学者所发表出版的“龙学”研究论文、专著,凡涉及到刘勰的出身问题,也大都沿用王先生的说法。但笔者最近在考索刘勰的生平思想时却发现,王先生用来证明刘勰是出身于庶族的理由颇有疑窦,庶族说似难成立。而又诚如王先生在其文中所说,  相似文献   

5.
唐诗繁荣的原因很多,但一个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开放”。对外的开放,政治的开放,思想的开放,社会生活的开放,可以说是全面的开放。开放既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也是整个唐诗所表现出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周方珠 《海外英语》2006,(10):40-41
元曲,就其数量而言,难与48 000余首唐诗等量齐观:就其格律平仄而论,亦难与20 000余首宋词媲美齐肩。然而,就其独特的体裁和艺术成就而言,将元曲、唐诗和宋词视为三足鼎立的文学高峰不无道理。清末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序》中言称:“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五焉者也。”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其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元曲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晚唐李肇有“贞元之风尚荡”的说法。陈寅恪等先生认为中唐时出身于庶族的进士阶层浮薄放荡、不通经术、不守礼法。然而“尚荡”的主体并不单纯是庶族进士而应包括所有贞元时初露头角的举子和初入官场的官员。他们的“荡”实质上是出于对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蔑视,是对君权的合理性的怀疑,也是出于对自身学识、修养、人生目标的自信。  相似文献   

8.
在武则天登上皇位及建立武周政权的过程中,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采取“拉拢庶族,打击关陇贵族”的策略。而狄仁杰作为武则天时期最著名的庶族宰相,从对他的选拔、重用等方面也能窥视武则天的用人之道,这些举措在武氏政权的统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则天发展科举,广开仕途,一步步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大力提倡和鼓励举荐人才,为贤良之士实现治国抱负和政治才能提供了政治沃土。另外,她为排除异己。巩固统治,大兴酷吏,为其统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其用人措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汀子 《现代企业教育》2006,(20):151-152
诗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体系的核心,而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有一个逐渐积累和演进的过程,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唐代“意境“学说,不仅是对初唐革新理论的深入发展,也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补充,它是唐代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之一,对唐诗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氏族志》是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等人所修的一部全国士族家谱,对此当如何看?范老认为,“唐功臣很多不是士族出身,《氏族志》规定他们的等级,使取得士族地位”。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观点也是如此,“通过这次修《氏族志》,一部分作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身份,而没落的门阀旧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只有关陇士族能大体保持过去的地位。所以总的说,这次修《氏族志》对旧门阀士族不利,对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范老与朱编《中国古代史》的这一观点,是目前对《氏族志》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我提点不同意见,并望得到史学界前辈的指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汉字由于繁而且多,要求常人一生不读错、不写错一个字的确不大容易。但要是将常见的字读错、写错尤其是非常人读错写错了,就不仅会贻笑当世,而且会遗臭万年。“弄獐宰相”与“伏猎侍郎”就是典型的例子。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有名的奸相。他是高祖李渊从父弟的曾孙,算得上皇族支庶,却不学无术,凭借着王爷、国公等关系网,不自科第进身,就由千牛直长而国子司业,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了。后来再加上他会看风向、惯钻门子,于是扶摇直上,直当到一人之下兆民之上的宰相。固然宰相不必定是大学者,但他的水平却差到惊人的程度。平常公私文书往来自然有文士代笔,问题是别人代笔之后他却不认得。有一次,选人严迥判语有用“(木大)杜”二字,林甫问吏部侍郎曰:“此  相似文献   

12.
“三世”说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确立大致经历了戊戌前的侧重“三统”再到“三统”“三世”并重,戊戌后再进一步强化对“三世”的强调;内容亦从戊戌前简单机械的“三世”说发展为戊戌后的吸纳了“三统”在内的“三世三重”。强调重心从“三统”向“三世”的转移,是因为戊戌前要打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强调要变易;而从简单的“三世”发展到“三世三重”,不仅与增强“三世”说理论的解释力相关,而且还与其可能反对革命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昆明”一词是个南亚语词,其本义是“人(人们、人民)。”昆明族当初应是一个南亚语民族,后来在汉藏语人南下的浪潮中,有的部分南迁,有的部分被同化,昆明族中的南亚语民族的成分渐渐淡化,汉藏语民族的成分越来越浓,最终成了汉藏语民族,但其族称却仍然是南亚语的。“巂”是个汉藏语词,本义也是“人”。“巂”人当初就是个汉藏语民族,这点与昆明族不同。孟高棉语民族中孟族的族称“孟”、芒族的族称“芒”、莽人的族称“莽”等词,与“昆明”、“吉蔑”、“高棉”等词同源,而本义也是“人(人们、人民)”。  相似文献   

14.
韩愈、元稹同为中唐诗文领袖和政坛风云人物,他们在政治上成长的过程中均曾向宦官或借势或借力。但他们与宦官的交往行为是前后严重矛盾的。透过这种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中唐庶族文人正在形成的“重利轻义”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古典叙事文学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先有一个介于门阀世族和平民阶层之间的庶族文士阶层形成并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然后,叙事文学之自觉才有可能,叙事文学才能大量出现。中国古代庶族文士阶层形成强大的力量并和掌握话语权的门阀世族形成抗衡是在中唐时期,因而叙事文学的自觉也是在中唐时期。抒情文学由唐前极盛至中唐而退缩,叙事文学由民间而文人、由文人创作的不自觉至中唐随着庶族文士阶层的形成而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6.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07,22(6):107-109
人们一般将庶妻都称为妾,而在战国之前,妾并不是庶妻,而是女奴,庶妻则被称为媵。媵与妾在来源、功能、身份地位等方面都不同。随着社会的变化,媵逐渐消失,它只作为一个词语而存在,而妾成为庶妻的最普遍的称谓。庶妻从媵到妾的变化是社会变革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反映,也是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钟嵘身世考     
为什么要考钟嵘身世?因为文论界有这样一个通行观点,即:钟嵘对一百二十多位诗人的品评,与他自己的门第出身有很大关系。从士族,还是从庶族寒门的立场出发,将决定他对诗人的取舍褒贬,影响他的批评眼光和批评标准。因此,要深入理解他品评的内涵,必须知人论世。正如刘勰的士、庶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认真讨论一样,对钟嵘这一地位同样重要的批评家来说,考察他的门第,弄清他的士、庶族出身问题,无疑是一  相似文献   

18.
代北庶族地主的崛起是大唐的源头;北魏大起义为代北庶族地主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代北庶族地主同归尔朱荣,在镇压北魏大起义中发迹;代北庶族地主掌东、西魏大权标志着代北庶族地主的崛起;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分裂及隋王朝的短命,是代北庶族地主分为关西、关东两大集团长期斗争的结果;唐建立后,实现了关西、关东两大地主集团的和谐,是大唐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争是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教育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只是重复了哲学的工作,而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场讨论的根本意义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讨论,其本质是一种基于理论与实践承担主体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期望的辩护方式。因而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其关系究竟如何,而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究竟应该“何为”。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以科举取士,或云此举打击了豪门士族,致使唐代士族衰微。本文以为士族大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仍影响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举制度提供了“政治士族”与“文学士族”结合的条件,提供了传统士人由“政士”到“文士”角色的转换。文学也成为唐代士族凸显家族荣誉、社会地位和身份优越的主要标识。繁荣的唐代士族文学是繁荣的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