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从1957年创作至今,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班人马的五次排演,  相似文献   

2.
话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清代末年传入我国,当时叫“新剧”或“文明戏”, 1929年始称话剧。话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台词和动作。话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敏感地提出当前的社会重大课题。下面以《茶馆》为例,对有关特点作一介绍。   《茶馆》发表于 1957年,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不仅具备话剧一般的特点,而且在写法上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具体表现在《茶馆》第二幕中的结构、情节和戏剧冲突的设计上。例如:   1.设计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这一幕中的人物有 30多个,但都没有什么突出的主次…  相似文献   

3.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从1957年创作至今,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班人马的五次排演,其间除了非正常年代的政治因素干扰之外,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当人们兴味盎然地品评《茶馆》作为艺术精品的淳厚之时,不得不赞叹老舍艺术构思的巧妙。在戏剧创作上,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  相似文献   

4.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一部深刻揭露黑暗旧社会的剧作。这部作品的完成,不仅有力证实了老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所作的坚实努力,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戏剧创作园地中的一个重要收获。《茶馆》的思想内容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正如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所评价的:《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中的精典”,“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5.
归纳性、假定性、简约性,可以称之为“图式性”。“图式性”是老舍在《茶馆》中采用的艺术方式。“图式性”使《茶馆》在文本意义上,接近于甚至等同于寓言。寓言“图式性”,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完成象征意蕴的构建和传达。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67个春秋的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又因创作《茶馆》而奠定自己在中国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老舍先生最开始是一位小说家.后来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作,一改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创作方法,用写小说的构思和方法来创作戏剧,进行着新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先河——中国戏剧史上从此有了“小说式戏剧”。  相似文献   

7.
感知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话剧《茶馆》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以人物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的面卷,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横断面。《茶馆》将中国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8.
沈群 《语文天地》2013,(11):35-36
《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大胆尝试的开始。这部作品既把曲艺与戏曲的技巧应用到了话剧中,也借鉴了西方戏剧的现代主义手法。既遵循现实主义再现的美原则,又追求生活的真实。在遵循现代主义美学的同时,也将中西艺术合璧,使再现美与表现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难得的艺术精品。一、戏剧性与叙事体的融合《茶馆》中的美学融合表现在戏剧性与叙  相似文献   

9.
《茶馆》是老舍在产生颂歌的年代创作的独特剧作,它不仅在对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表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题,而且以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的结构方式以及鲜明的语言特色显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对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借鉴,开创了中国戏剧创作的新局面,在多个方面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星汉灿烂的戏剧文学中,《茶馆》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它的光耀使老舍先生的文学业绩再生异彩。《茶馆》不但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标示着共和国戏剧创作的辉煌成就,而且像一株嫣红的山茶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茶馆》饮誉文坛,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埋葬三个时代”的恢宏主题,“侧面透露”的艺术构想,“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寓悲于喜的审美格调,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话剧,台词尤显紧要。下面我们仅就《茶馆》戏剧语言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话剧《茶馆》就其主题而言,学界有“埋葬三个时代”、“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仔细地研究这部经典,结合作者创作《茶馆》的原意、创作思想变化历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认为老舍创作这部内容横跨半个世纪的作品,其文本本身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从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茶馆》的真正目的是想振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复兴民族大业。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睿智而富寓激情的民族性,语言极富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称的话剧《茶馆》,就体现出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因这种语言魅力而反映出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开口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极其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最近,认真读了老舍先生的剧作《茶馆》,对他“杰出的语言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觉得,在《茶馆》中,语言运用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准确得当,二是幽默风趣。例如,戏中各式人物都有,性格也各不相同。老舍却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准确地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一种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再如,…  相似文献   

14.
《茶馆》是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话剧之一.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以老舍的中文剧本《茶馆》和英若诚英译本《茶馆》为对比语料,考察了英若诚在翻译语气词“呢”时的翻译策略,并从英汉语气系统的差异、英汉语疑问句等级的对应以及语气词“呢”的情态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翻译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茶馆》是老舍先生得意的剧本创作之一。这部史诗般壮观的创作,借光绪年间的一家老茶馆的变迁史,写出从戊戌政变流产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夕北京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命运,揭示了近代中国改良主义思潮必然失败的悲惨历史教训。 剧本展示的只是一个茶馆的变迁史,然而这“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三万余字的三幕剧,囊括了中国近五十年的历史,老舍先生的艺术概括能力委实令人惊叹。 在《茶馆》纷杂熙嚷的人物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常常被人忽略。一些粗心的读  相似文献   

16.
王晓维 《语文知识》2005,(10):29-29
1.老舍《茶馆》:先后相继关了门。《茶馆》第二幕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先后”与“相继”语意重复,应去掉一个。2.唐弢《琐忆》:不期而遇地晤见。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不期而遇”与“晤见”连用语意重复,应改为“我却与鲁迅先生不期而遇了”。3.汪曾祺《胡同文化》:羊尾巴、狗尾  相似文献   

17.
《茶馆》当年差一点要脱眙换骨——周总理看了《茶馆》,“有完全不同的建议”。他对焦菊隐和于是之说,不赞成老舍写的那三幕。为什么呢?。不典型。。什么是典型呢?  相似文献   

18.
老舍先生的三幕剧《茶馆》让学生在这个“三教九流会面之处”真正认识到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现就课文中出现的各色人物的命名含义作些分析,以窥视这一经典剧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马上要学习老舍的戏剧《茶馆》了,为了上好这篇经典课文,我事先安排学生预习《茶馆》。按照惯例,我要求学生用练习本写好阅读中的主要问题。第二天练习本收上来,我细细批阅,发现有一大半学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怪”问题——为什么庞太监要娶老婆?  相似文献   

20.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之一。它被公认“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作品”,西方评论界称它是“带着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话剧的奇迹”。全剧共有三幕,课文所选的是第二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欣赏。一、你们读过完整的《茶馆》剧本,或者看过《茶馆》电影吗?请说说全剧的主要内容。(学生说不全,由老师作简要介绍。) I 参考答案《茶馆》通过写北京裕泰茶馆的盛衰,刻画了茶馆老板王利发、民族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