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瑛 《辽宁教育》2010,(10):36-3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信息。我们说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感悟课文蕴涵的人文信息。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正确领会、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人文内涵。因而,言语实践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现以《特殊的葬礼》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信息。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解、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信息。我们说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感悟课文蕴涵的人文信息.  相似文献   

7.
何瑞周 《宁夏教育》2008,(12):34-35
从本质上说,语文谋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言文字和精神思想的统一,而精神和思想蕴涵于语言和文字之中。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把语文教学单纯看作考试的技能训练,就违背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宗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范例”,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同时,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是“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而语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语文”就有了“人文性”。这个不说大家也明白。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相似文献   

9.
我们总在说语文学科为工具学科,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其实,汉语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本身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字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里是什么关系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在语文课里,我们恐怕分不清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但是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不能很好地统一,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效率不高或学科特点不明显的态势。追根究底。是“人文性”遭遇到了“教训”‘教育”这两个严肃的词汇,抑或是遭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迷失了本来的方向。请看下面这个课例:  相似文献   

12.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变化。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识模糊,造成教学实践中“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割裂: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忘“言”;或一味地注重“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滑向了丢开文本,  相似文献   

13.
郑晓春 《现代语文》2005,(10):50-50
语言之成为思想的直接现实,在于表达与接受双方在交际中能恰当地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对立统一”变为“和谐统一”。表达者用语言符号表现现实生活,即变具体为抽象,隐含语言的背景,寄寓思想感情内涵;接受者把语言符号还原于现实生活,即变抽象为具体,再现语言的背景,体会思想感情信息。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进入人文言语网络的过程。“言语网络”冠以“人文”是因为使用语言的主体是人,人的语言、思想、思维、审美通过语言表情达意,构建了言语网络。  相似文献   

14.
刘睿 《现代语文》2009,(8):44-4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阳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强调语文教学要发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究竟怎样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和课改精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一方面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地“人文关怀”。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素养”,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理念 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他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赋予思维以具体的外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语言来进行思维,或脱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无法脱离人文,性、思想,性;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还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语文教学应该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和表达情感辨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包含着语言学与文学,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在确立语文科目之初就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包括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并且认定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不但详尽描述了时代人情风貌,而且记录了时代人文思想。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重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它培育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当代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忧患的时代。科技发展代替不了人文教育,崇高的人文价值,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受到损害。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对深层的人文价值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黄桂林 《云南教育》2004,(16):31-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虽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定论,但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少教师仍难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回避了“语言训练”的提法,于是乎不少教师对“语言训练”讳莫如深,不敢提及。课堂上难以见到扎实的语句训练,阅读教学又陷入了“空洞情感”、“假性感悟”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工具论”者和“人文论”者一般都没有否认语文课程是语言教学和价值教育的结合乃至“统一”。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把话题转换或深入到以下两个层面:(1)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2)怎样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