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0~42页。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CAI课件一套,方格纸若干张,钉子板。学具准备:搜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实物、直尺、水彩笔、印泥、剪刀、钉子板、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喜欢看《蓝猫淘气3000问》吗?师:今天,徐老师给你们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3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册第39页上的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使学生知道这两种图形的形状,并能根据形状很快说出它们的名称。 2.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 教具准备:钉子板和皮筋、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希望城”剪贴模型,课本、生字卡片等实物,装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彩纸的教具盒。 学具准备:钉子板及皮筋、小棒、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相似文献   

3.
一、目的要求: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使倍的概念跟小学生所熟悉的“几个几”联系起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二、教具与学具准备;计数器一件;小圆形,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各10个;纸白蝴蝶4只,花蝴蝶3只。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直角的初步认识。(义务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第100—102页。)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并能掌握直角的特征;2.培养学生的初步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手帕、练习本、三角扳、纸、钉子板。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并认识平行四边形。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积累感性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七巧板、直尺、三角尺,能折的长方形、正方形小木框、小棒(6长2短)、方格纸。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要求:通过学具操作,教具演示,使学生能正确推导、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二、学具、教具准备: 1.教具:用铅画纸或彩色书面纸剪成若干个直径为12厘米的圆,按要求划出阴影部分,再制若干个直径为12厘米的透明膜图片,并在图片上用水彩色笔分别划出2等分、4等分、8等分、12等分的线。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一张,直尺、三角板、铅笔或彩色笔。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出示下图,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下列直线上的  相似文献   

7.
相遇应用题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认识相遇应用题的特点,正确理解速度、时间、距离三个数量间的关系,学会解答相向而行求距离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二、学具及教具准备: 学具:儿童人物图片。汽车图片、轮船图片各2张。教具;绒板一个,人物图片2张。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1.通过操作学具,导入新课。教师在绒板上用甲、乙表示两地,用一条线段  相似文献   

8.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课前准备:1.长方形、正方形教具板各一块;2.圆形数具板(标有圆心、半径、直径、圆周镶粘红布条);3.同桌学生备有直径  相似文献   

9.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二.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复习用的幻灯片,小结用的幻灯片。三个杯子,12根小棒。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2根。测量高的测量角具(分小组准备,4人一个小组) 三、学具操作及教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第四册第1、2页例1、2、3。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或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师演示用的计数板。每个学生准备3块计数板(每块含有100个小正方形),6个计数条(每条含有10个小正方形)。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片断一:做三角形师:如果让你做一个三角形,有什么方法?请大家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有钉子板、三角板、正方形纸、小棒等),每人动手做一个三角形。(生动手操作)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并用手比划一下三角形在哪儿。生1:我们组是用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对折得到三角形的,三角形就在这儿(用手沿着三角形的三条边比划一圈)。生2:我们组是先在钉子板上找出三个点,然后用橡皮筋围成三角形的,三角形就在这儿(用手比划)。生3:我们组是沿着三角板的边画出三角形的,三角形  相似文献   

12.
<正>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借助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可以设计以下活动。学具准备:每人3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3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纸和1张方格纸。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在教学实际中,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要创设情境,灵活使用学具;要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还要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相似文献   

14.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和理解颜色和形状的对应关系。2.帮助幼儿学习将两种特征对应并整合。3.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活动准备1.教具:一张大的图片(国王的新衣),一张表格(小动物对应的形状和颜色指示图,其中的小动物可取放和替换),一张大的操作材料纸。2.学具:蜡笔,幼儿人手一张操作纸。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二、学具及教具准备: 计算器,3尺长和2尺长的绳子各一根,绒板、白菜、青菜、梨子等画片,每个学生准备10个○,9个△,10个☆。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一)准备题: 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长短、轻重,引入新课。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2.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的智能。3.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教具学具:茶壶、钉子方格板、七巧板、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米尺。除茶壶外,其他学具每生各一套。教学形式:分组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小组为单位摸一摸课桌的边,感知“边是线(段)”,再摸桌面,感知“面”的内涵。2.请四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回答问题。(投…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在教学实际中,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要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要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课本第53页至54页例题及第55页练一练中的习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3)借助直观演示、操作、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彩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三角形纸、纸条。  相似文献   

19.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词典、圆珠笔、橡皮、录音机。学具:铅笔盒、橡皮、尺子、钢笔、词典、圆珠笔等学习用具。一、教学方式1.直观教学,启发学生参与。借助实物,让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  相似文献   

20.
一、运用学具,建立概念 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前,先叫学生用硬纸板或旧报纸剪成三个边长分别为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自己做的正方形学具:一平方厘米有多大?与自己大拇指的指甲面相比较;平方分米有多大?与自己的手掌面相比较;一平方米有多大?与两张拼起来的课桌面相比较。同时再用它们分别去量一些书面、课桌面、教室面,让学生建立这些抽象的概念。 二、利用学具,理解术语。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分析能力的限制,理解某些平时少接触的数学术语显得颇为困难,这时如果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学生印象就深,容易理解。如教学行程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相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