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高潮,大众化运动一开始就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划开了界限,否定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批判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反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明确提出知识分子通过改变自我以适应大众的主张,它以大众喜闻乐见为艺术的评判标准,以顺应大众心理而鼓动大众热情为艺术指归,完全颠倒了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文明发展中的关系,最后终于使文学陷入迷途,使知识分子失掉了精神存在的合法性,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从自我迷失到被迫归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史,而他们的视点则立足于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用以批评的武器是由20世纪的批评界所提供的,对于他们的背景问题、思维模式、研究的角度、评价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式等,都应该从20世纪的文化整体背景上进行解释。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不仅仅把其研究当成时代语境的注脚。对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描述甚为广泛,每一种戏曲史专著在进行历史描述时都应用着特定的史述模式,这些史述模式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范式密切相关。同时将20世纪的戏曲文本批评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在价值思考上的视界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家与20世纪戏曲研究者在价值思考上的交汇。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是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同脉搏的,“戏曲学”建构的努力几乎贯穿20世纪。同时,20世纪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戏曲”概念的不同理解,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到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方面,认为几乎每一次的戏曲文物文献的新发现,都大力地推动了对戏曲史的研究。论文试图描述20世纪戏曲思潮与20世纪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指出20世纪的戏曲改良运动是20世纪文化改良(或文化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时代思潮对于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赵树理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作家。从民间文艺中寻找艺术的支撑点,以通俗化、大众化去再造中国新文学,走出一条新路。消解精英文化,把生活平面化、把思想橱窗化、平民化,从其实质上说,赵树理的这种艺术追求,正符合当时在西方崛起的法兰克福派的大众化文艺理论,也和今天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同调。赵树理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艺术实践,却与其政治权威参拜的思想内容构成悖论。本文从人类文化学、三晋区域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时代思潮呼唤等多个角度,对赵树理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是一个大众文艺的热心提倡者。在20世纪30年代“左联”发起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中,他虽然没有发表多少文章参加讨论,但从20年代起到抗战初期,他不但在理论上积极提倡,而且在漫画和随笔的创作中实践着文艺大众化。由于丰子恺同“左联”距离较远,其思想体系、文艺观点同大多数左翼作家有较大区别,也由于他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向不为人们所注意。研究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历史,不应遗忘丰子恺。  相似文献   

6.
在 2 0世纪中国文坛上 ,赵树理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作家。从民间文艺中寻找艺术的支撑点 ,以通俗化、大众化去再造中国新文学 ,走出一条新路。消解精英文化 ,把生活平面化、把思想橱窗化、平民化 ,从其实质上说 ,赵树理的这种艺术追求 ,正符合当时在西方崛起的法兰克福派的大众化文艺理论 ,也和今天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同调。赵树理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艺术实践 ,却与其政治权威参拜的思想内容构成悖论。本文从人类文化学、三晋区域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 ,以及时代思潮呼唤等多个角度 ,对赵树理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以适应性为主要特点的大众世俗化的文化现象成为国内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对象,并由此产生了众多与通俗文化发生关联的艺术流派,如“政治波普”、“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影像艺术”等,这些艺术流派也从不同层面展现了通俗文化在国内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是一场论争主题与内在动机完全失衡、阶级改造冲动远胜过语言理论建设、思想史意义与文学史意义并存的语言运动,其内在动机在于打造新的革命主体,重建与新的革命形势相适应的阶级秩序。这一阶级秩序重建工作有两个聚焦点:一是突出无产阶级在大众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解决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二是在大众化运动中改造小资产阶级,解决新的革命形势下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问题。从阶级秩序重建这一问题切入,可以解读出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革命史、思想史、中共党史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形态是“乐感文化”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化的文化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艺术原理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探讨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思想汇通到艺术形态中,寻求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艺术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观念和精神等与各种艺术形态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形态中,艺术形态化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中国大众在享受艺术的活动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普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教青下的我国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的一种理论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三次世界范围的移民浪潮,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发生前所未有的碰撞、冲突、交融,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的变革。一度为很多美国人引以为荣的“熔炉理论”(Melting Pot Theor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世的。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经济伴相伴而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但到这种文化形态并非“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更与延安时期以来所谓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林相径庭,而是一种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化大革命”在1966年的迅速发动与当时中国的思想化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平均主义价值观念的重新扩张,构成了民众参与“革”的驱动力;个人崇拜的滋长和盛行,提供了“革”发动的重要政治资源;“革命的斗争哲学”构筑了“革”发动的思想基础;“左”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革”发动的理论基础;从众心理的影响,对民众参与“革”起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于理论与群众关系的论题,指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政治意识形态内涵上,从群众中来,是指马克思主义反映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到群众中去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把群众中的自发行动提高到自觉行动,实现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决定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是:从群众中来的实现途径和到群众中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生转变的新时期。一百年来,中国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发展,中西、古今之争成为这个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课题。其中既有“转型”与“重建”的问题,又有“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教育亦然。文章试图论述中国传统教育传承的硌要性和应该如何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包含了众多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思潮和审美文化,也指涉了社会经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全方位变化。这表现在社会市场化、阶级分层化、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分化,大众传媒文化尤其是影像文化或视觉文化的崛起,审美的娱乐化、感官化、消费化,艺术的大众化、世俗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等方面。这种转型体现于从以第四、第五代电影为主体的“新时期”到以“第六代”和“第六代后”电影和娱乐化、商业化影视文化趋势为主体的“后新时期”的话语转换之中。文章进而分析论述了影视艺术在结构、视角、时空意识等话语转型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在"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本文将结合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探寻两者相融的实施路径,探究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交叉融合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屠格涅夫在19 世纪俄国社会中反响极大的几部长篇小说,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之后来看, 最引人深思的是其思想内容的历史前瞻性和人性洞察力。本文试图从作家在当时激烈论争中的“真诚”自白入手, 对其代表作《父与子》展开具体解读和阐释, 进而从文化距离、政治态度、创作宗旨等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文学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真诚与真实、艺术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