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与以往历次战后和平建设不同的是,国际社会在二战进行的当时便已开始规划战后和平的努力,力图在确保民众经济社会权利实现的国内层面、国际层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来实现战后持久和平。本文以西方盟国的视角论述有效的社会保障建设对于和平文化的普及、和平意识的生长、极端主义的遏制以及扩张主义经济社会动因的削除或减弱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这一点上讲,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建设是确保战后世界"长和平"出现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国一致原则是战时盟国为维护战后和平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重要机制。其和平功能在于:一方面因范围小(五大国),所以在大国能达成一致的问题上,可以迅速采取措施,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大国意见不一致时,否决权保证安理会不能采取措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大国迎头相撞,危及世界和平。北约战略新概念的危害性正在于绕开安理会,废弃否决权,破坏了大国一致原则,因而必将威胁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历史上,194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先后有60多个国家、80%的世界人口卷入,造成五千万人的死亡和价值四万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大战结束以后,各国人民都期待着战后能出现一个和平、民主、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期望盟国间的战时合作关系能一直延续到战后。是年  相似文献   

4.
1943年举行的“联合国粮食与农业会议”是战时首次由当时所有联合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粮农会议是罗斯福政府对盟国在战后展开国际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国内政治和舆论倾向的一次考查 ,是对组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一次预演和彩排 ,也是罗斯福关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在世界非殖民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是推动战后世界非殖民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为战后世界非殖民化事业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宪章》以及联合国其它决议、宣言所确立的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原则为非殖民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联合国为推动非殖民化进程进行了大量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6.
抗战后期,随着胜利曙光的初现,为了避免世界再次发生虽赢得战争却失去和平的凡尔赛式的悲剧,中国学人们敢于担当构建世界和平的大国学人责任,主要从侵略国的处置、和平机构建设、经济秩序改造以及思想观念的改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战后持久和平的设想与方案,其核心理念表现为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践行.民国学人这种基于自身所处的特殊时代境遇所持的和平观在借鉴西方国际政治话语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智慧,从而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与和平建设实践价值,为盟国的战后世界秩序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政府采取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来绥靖日本,在失去东南亚殖民地后不久,英国就一直为战后重返东南亚殖民地而战。为使战后东南亚殖民地回归合法化,英国政府制造舆论,千方百计违背《大西洋宪章》精神。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美、苏、英等国领袖在战争还在进行时,就已经勾画出战后世界的蓝图。他们达成共识:大国必须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担负起主要责任,必须让它们在安理会享有一票否决权,从而促进“大国一致”,防止“大国不一致给世界带来最危险的后果”。《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美国、苏联(苏  相似文献   

9.
1945年6月26日,当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盟军正在亚太战场给予行将就木的日本法西斯以最后一击之际,来自世界50个国家的代表云集美国旧金山,济济一堂,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生效。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诞生了。联合国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它的建立是现代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早在一战结束后,为了防止战祸再起,战胜国就组建了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在其20多年的历史中虽被英法操纵,但也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反对法西斯侵略作过努力。1943年10月30日,迎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为了保障战后世界和平,苏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局势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阶段;两大阵营的分化瓦解、两极格局的解体阶段;多极化格局的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阶段。随着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中国的对外政策也不断得到调整和发展。回顾和总结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发展过程及其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战败以后被停止行使国家主权的日本来说,尽快实现媾和结束占领,恢复行使国家主权,重返国际社会是战后初期最重要的外交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以对己最有利的方式实现媾和成为日本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一般来说何时媾和,把何种问题纳入媾和议题等均由掌握媾和主导权的战胜国来决定。二战后美苏矛盾不断激化,东西冷战的乌云迅速蔓延东亚的形势下,掌握对日占领主导权的美国,为使日本尽快成为"东亚防共防波堤",高唱对日"宽大的媾和",致使日本置喙媾和问题的机会陡然增加。在东西冷战迅速蔓延的形势下,安全保障问题和与之相联系的日本周边岛屿的处置问题,成了日本能否谋求同盟国尽早实现媾和的关键。最终日本吉田茂政府接受美军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牺牲冲绳人民的利益,同意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琉球(冲绳),日本只保留"潜在主权(或‘残存主权’)"的有限恢复主权的方式实现了同西方阵营的"多数媾和"——即事实上的"片面媾和"。  相似文献   

13.
越南战争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对美国和东南亚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受战后和平宪法的限制,作为美国亚洲盟友的日本不能直接派军队奔赴越南前线支援美军,但日本还是间接地卷入了这场战争。越南战争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折射当时美日关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战后应以和平为惟一目的的芷江受降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而是成为了国民党在和平的烟幕下谋划内战的一个重要步骤。从争夺受降权,到受降的过程,再到受降后内战局面的形成,其内战路线贯串始终。认识芷江受降内战的一面,对更好弘扬其和平的一面,是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克林顿时期美国对外战略可概括为:以经济安全为核心,军事实力为后盾,全球”民主化”为手段,通过巩固和调整联盟关系和它主导下的大国协调,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确保冷战后直至21世纪美国世界领导地位。这一对外战略,背离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严峻挑战,而且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诸多矛盾中。全球化日益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称霸世界越来越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Shun Wing Ng 《Compare》2012,42(3):439-459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critical theory approach to reflect and analyse the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t argues that globalization forces man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region to follow global practices and ideologies of the Anglo-American paradigm without developing their own unique systems and honouring the rich cultures of their own countries. Whil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indulging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erms of marketization and economic pragmatism, they have to ask themselves, ‘What is missing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more than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and politically powerful states. It represents a commit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ized curriculum where the pursuit of global citizenship, human harmony and a climate of global peac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7.
刘子玉 《历史教学问题》2020,(2):116-123,99
在东西方冷战时期,英日两国各自作为美国的盟国,在欧亚国际政治领域支持美国的遏制战略。1955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获得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成员国地位,但英国拒绝承诺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问题从此成为直接影响英日通商关系发展的重大因素。1962年末,英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通商航海条约,规定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然而,日本商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受到差别对待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英国商人在进一步开发日本市场方面也面临着来自日本政府的重重阻力,互相清除残存的贸易壁垒成为此后英日贸易谈判的长期议题。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十余年间,英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日本不再轻易对英国做出让步,致使旨在彻底清除双边贸易壁垒的长期自由化计划谈判最终失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英日关系发展模式的逆转。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考证,认为张真君祖殿的选址、建筑构造及装饰艺术和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明清时期福州地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福州地域普通老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善良朴素的心理,不论从建筑、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阐述妈祖文化包含的合理精神内核,指出和平博爱、积极进取,忘我利他的妈祖文化精神对促进两岸和平共处和祖国统一,吸引闽商台商投资以及妈祖信仰带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都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产生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学合作是战后日本经济界促进高等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觉精神的集中体现。日本经济界不但对产学合作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愿望,而且积极搭建产学合作组织,向政府和高校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提供合作经费等,他们是日本产学合作强有力的倡导者、建言者和推动者。战后日本经济界产学合作的教育自觉与积极作为为我国的职教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