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理解生态自觉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自觉是指人们科学理性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其自觉地外化到立法、制度制定、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自觉的前提是生态理论的自觉创新和生态意识的自觉建立;生态自觉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制度的自觉制定及执行;生态自觉的核心是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的生态实践;生态自觉的终极价值指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郭珺 《中国科技纵横》2010,(15):213-213
以生态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美学的价值在于突破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思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我国古代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其布局、内容、建筑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营造出“可行、可观、可居、可游”,“天人合一”的独特审美空间我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很好的诠释了生态美学的追求,达到了两者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生态产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在湖区内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此外,通过配套政策、法规的引导,让人民共享湖区的建设成果。最终,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示范区域。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理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和生态理性,认为生态理性必将代替经济理性,并提出了一些生态理性的行为规范原则,要求具有生态理性的人即理性生态经济人来实施这些规范,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以此解决生态危机、生存危机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荆州市滨江公园护岸工程本着确保岸坡稳定、防洪安全以及满足市民亲水、突出生态水利的原则,突出生态理念,打造生态水利,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最大限度体现治水要求——“水清、岸绿、坡稳、景美、便民”,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计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最新阶段。生态文明继承文明史上各个阶段的有益贡献,生态文明也扬弃文明史上各阶段所存在的缺憾。例如要继承原始文明中的“淳朴”,农业文明中的“勤勉”,工业文明中的“进取”,同时也要克服原始文明中的“盲目性”、农业文明中的“依赖性”、工业文明中的“掠夺性”。生态文明的一般标志是“理性、绿色、平衡、和谐”的集合名词。文章共包括了6个部分:引言、时代呼唤生态文明、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历史推动力、生态文明水平的数量模拟。并坚信,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在现阶段的理性选择,也是发展现状的迫切要求 。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伦理的确立是生态文明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出发,要注意人之"小"与人之"贵"的特殊性;从人与自然和谐论的生态价值观出发,要处理好人类价值取向和所取与所予适度的问题。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建设关键是区分人的类内关系和类外关系两大维度,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的自我关系等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著 《现代情报》2014,34(4):29-32
生态图书馆主要研究图书馆系统与其内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借鉴了生态学的方法论,其价值观体现为一种和谐观、发展观。生态图书馆的定位主要取决于对“生态”含义的理解和界定,认为生态图书馆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知识对图书馆加以研究的应用图书馆学,其实质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殷彩 《科教文汇》2014,(31):115-117
库柏的代表作《皮袜子故事集》通过描写白人拓荒者、欧洲殖民者、美洲印第安人和“皮袜子”纳蒂·班波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处处闪烁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人与自然,展现了二者既对立冲突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揭示了库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呼吁人类尊重保护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集中地发生在特定层面上,我们称其为技术界面。分析了技术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操作界面和虚拟环境,探讨了技术发明与使用背后所隐藏的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纠结、冲突,指出不同技术的使用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为减轻技术过程在自然环境中的“吞”“吐”副作用,必须实现从“生态技术”向“技术生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杨海燕 《科教文汇》2007,(9X):199-199
生态批评或称生态文学研究是伴随着生态运动而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自然之声——论生态批评的浪漫主义渊源”一文主要阐述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英国的浪漫主义是响应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一场反启蒙运动;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也带来了生态遭到人类毁坏的悲剧。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笔下的自然观,他们讴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向造成人与自然分离的理性王国和毁坏自然的工业革命发出攻击。  相似文献   

12.
何玉珊 《科教文汇》2014,(15):176-177
生态式艺术教育活动凸显一种生态化的环境,体现“绿色、人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师幼互动之间的平等、和谐、尊重,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在开放的、多元的价值观下幼儿、教师、教材之间的平等对话。本文依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的研究,以《中班音乐游戏:刷牙歌》为例,阐述“对话式教学”(故事式对话、开放式对话、交流式对话、提示式对话)在生态式艺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让幼儿在直观感受、主动学习、发现学习、有效记忆中获得经验、体验快乐浴努力在韵律活动中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3.
浅谈人类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困境,生态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甚至威胁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最原始的生态意识是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同时,不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自己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界。当今社会的人类应该学习自己的祖先,树立现代人文明的生态意识,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给子孙后代留给美好的绿色世界。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和现代生态伦理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挖掘和梳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对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升华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丰富我国的生态文明内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3,(21):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焦育新 《百科知识》2010,(13):27-29
“交叉”会带来机遇,然而“边缘”又意味着不稳定,这种交叉与波动,在环境生态领域也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它有着’个特定的称谓——生态交错带。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交错带”?它与我们常见的那些生态系统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7.
生态技术是具有生态性质的技术,它是从天然自然到人性自然的一种技术应用,是人、技术、社会、自然作为整体生命存在的澄明。生态技术表现为三个层次:从技术自身来看,生态技术具有自我协调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生态技术就是人诗意的实践方式与生存方式,是人、技术、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从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来看,生态技术是与天地人相协调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即,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报相平衡;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  相似文献   

19.
绿色奥运的生态环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奥运会一次次对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怀与生态体育的凸显,正是向人们表明“绿色奥运”的理念核心在于生态体育,即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它的时代主题是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图书馆及其系统探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海霞 《现代情报》2006,26(8):46-47
生态图书馆,是有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材料,巧妙利用或创造优越的周边地理环境建设起来的图书馆,尊重自然,追求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生态图书馆将成为21世纪的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生态图书馆的基本内容、特征,最后针对生态图书馆系统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