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通过对传播方式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在对农传播的实践中有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一是话语权由"媒介代言"向"受众发言"转变,在受众中产生舆论领袖。二是传播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受众,让传播方式和语言与普通受众平起平坐。三是受众通过节目自我实现,用受众自己的经历代替单纯的说教。四是平衡议程设置,通过设置议程兼顾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
马凯 《新闻世界》2013,(8):58-59
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东北地区农业发达,深深扎根于这黑土地的东北地域文化,贴近广大衣民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本文以区域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东北对农广播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东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代在变,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也在相应调整。如今,两岸迈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对台广播节目正转变思路,用更加贴近台湾听众的传播方式持续获得有效传播,其中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不妨借用台湾广播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化导致的城乡传播分化对对农广播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对农广播的现状和问题,试图剖析城乡传播分化背景下对农广播的发展战略,以期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对对农广播边缘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下对台广播正蕴育着新的变革,与之相伴而生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也将成了重新审视的热点,本文以对台传播实践为例,对对台广播传播目标、重点和传播渠道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探讨因应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台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6.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探索,我国对农广播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格局,但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10家对农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探讨了我国对农广播融媒体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台北直播室》栏目是在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变,两岸交流更为宽松包容的媒介生态条件下创办的,开创了大陆对台湾广播入岛办广播节目之先河。本文从听觉的有效传播、两岸关系变化与栏目定位、新媒体时代栏目的全新空间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台北直播室》。  相似文献   

8.
BBC、VOA对非广播历史悠久,在非洲拥有较大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本文就BBC、VOA对非广播的节目设置、传播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用事实说明BBC、VOA对非广播话语权及影响力,源自根据受众需求创新节目设置、调整传播策略;源自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和本土化,对中国改进对非广播、提升话语权及影响力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范翠萍 《今传媒》2011,(5):123-125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对台广播也进入到这股洪流当中,面临着全新的传播与生态环境。面对岛内受众这个特殊的群体,未来对台广播该如何适应新媒体的"井喷",最终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在追求祖国统一的终极目标下,对台广播应进一步细分岛内目标受众,创新传播策略,建立数字新平台,从而有效提升媒体"软实力",以期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卜晨光 《中国记者》2014,(1):100-101
本文选取中国乡村广播"三农中国"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闻报道,以"沃野遍吹改革风"系列特别节目为切入点,针对其传播定位、内容、样态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对农广播增强对重大题材传播有效性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BBC对非洲广播历史悠久,在非洲拥有较大话语权与影响力。本文在梳理BBc对非广播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就BBC对非广播的节目设置、对非传播策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用事实说明BBc对非广播影响力源自创新节目设置、根据受众需求调整传播策略,对中国强化对非广播、提升影响力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姚莹 《中国广播》2017,(9):13-16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农村受众群体存在严重流失现象,给对农广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要如何在困境中把握话语权,实现对农广播引领先进文化、助力"三农"发展、服务和娱乐农村受众的功能,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为例,就利用"一种传输、四种到达"传播理念指导对农广播实践,阐述了更新理念在对农广播构建全新传播运营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台广播是指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广播形式,它拥有自身的传播目的、方式和技巧。然而,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以及两岸媒体生态的发展,对台广播面临着新的信息传播环境。那么,它又当如何定位自己的信息传播目标和传播方式呢?以此为主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现实的对台广播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称,大陆广播在台湾有大量的听众。即便他们所言的所谓30万听众的说法成立,也只占台湾总人口的1.3%,占台湾880万广播听众的3.4%。对台广播传播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与传播者对岛内受众心态把握不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在对台湾广播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它伴随着对台广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传播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辨析两岸风云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海峡两岸情势的变化和新闻评论自身的发展与探索,对台广播评论也应顺应时势,深化改革,尤其应凸显民生视角,关注民生,贴近民意,体现对台广播的民本取向,拉近与台湾受众的距离,使对台广播的传播更有效、更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黄月慧 《东南传播》2011,(4):127-129
对台湾广播是祖国大陆以居住在台湾地区的民众为目标受众的定向性广播,担负着争取民心、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作用.旅游类广播节目因其旅游题材政治关联度较低,又和中华文化传承、民族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具有在"随风潜入夜"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对台宣传优势.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在台湾26家电台"置入"播出...  相似文献   

17.
王宗磊 《东南传播》2010,(9):158-159
新媒体给以中短波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广播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革命的趋势,对台广播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新闻和娱乐两大核心竞争力,以内容取胜。更重要的是,对台广播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用好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突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听众提供更多的收听方式选择和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8.
19.
20.
韩旭 北京风格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下简称韩)张聪本刊编辑(以下简称张)张:贵公司是专业从事网络广播产品开发的公司,请您介绍一下,你们现在开发这种产品是基于什么信念?换句话说,目前网络发展需要解决的热门问题很多.从基础建设来说,有宽带问题;从应用层面来说.有多媒体技术、VOD视频点播技术.以及网络电话、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等。如果从产生效益的角度而言,以上这些似乎都比网络广播前景诱人,你们为什么要选择网络广播作为主攻方向呢? 韩:您问得很好,这也是投资商给我们投资时,首先问的问题。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