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证式教学:一种有效的探究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式教学是将科学领域的论证引入课堂,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并促进其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科学教育中实施论证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建构、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表征”、组织“辩论”、运用“竞争理论”和设置“两难情境”来实施论证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崔小亮 《教育》2014,(28):62
论证式教学是探究式教学发展的新图景。在科学教学中实施论证式教学,有利于扭转探究式教学“形式化”的趋势,使探究式教学成为融合知识学习、思维发展、科学本质观深化的学习过程。本文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作为案例,论述论证式教学的一般过程与论述模型,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评价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论证式教学解析从语义上讲,“论证”(argumenf)源自拉丁文“argumentum”,其本意是“使……清晰”(to put into clear light)。而汉语词典对“论证”的解释有下列义项:引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内容为例,尝试利用CER论证模式实践论证式教学:论述了论证式教学和CER论证模式的内涵,开展以“证据-推理-主张”为核心的CER论证模式教学流程。这样能够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探究过程,深入理解科学本质,内化科学思维,从而也增强表达与交流的技能。  相似文献   

4.
崔小亮 《教育》2014,(10):62-62
论证式教学是探究式教学发展的新图景。在科学教学中实施论证式教学,有利于扭转探究式教学“形式化”的趋势,使探究式教学成为融合知识学习、思维发展、科学本质观深化的学习过程。本文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作为案例,论述论证式教学的一般过程与论述模型,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评价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黄巍  林松 《中学生物学》2020,(2):12-14,17
1问题的提出:科学发展史与论证式教学的关系1958年,英国哲学家图尔敏(Toulmin)提出了论证研究的经典模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推理”和“论证”被引入课堂,论证式教学应运而生.基于科学发展史的论证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严谨的论证推理方式,学习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运用生物学事实进行思维,利用实验证据和逻辑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论证式教学是将科学领域的论证引入课堂,学生通过论证式教学可以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从而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加强表征、组织辩论、安排角色扮演、运用竞争理论、创设两难情境等途径来实施论证式教学。  相似文献   

7.
论证式教学高度符合新课标和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生活实际出发确定论证话题,并借助科学的论证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围绕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论证,并在过程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本文以“免疫学的应用”教学为例,给出论证式教学开展的建议和案例.  相似文献   

8.
论证在科学教育中具有构建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本质观理解以及提高决策水平等功能。借由论证式教学经历,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家构建理论知识类似的过程,即通过评价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过程获得知识或理论。以原子理论为例,借由链式问答展开原子理论及其模型构建以呈现课堂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学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步科学化的过程。教学论科学化的过程经历了经验教学论、科学教学论、现代教学论、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理论教学论和实践教学论等阶段。教学论科学化的特点是教学论由最初简单朴素的命题,后来逐步有了理论的论证,并且逐渐贴切、多方面和不断深化。教学论科学化的过程没有终点,教学论工作者必须为教学论的科学化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过去在讲授数学归纳法及二项式定理时,只认为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证明步骤,并能使用归纳法证明有关的数学命题就行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常有学生提出:“这些等式的证明是会了,可是这些恒等式是如何想出来的?”也就是对前人怎样发现这些恒等式提出了“追究”。他们已不满足一般地“会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恒。等式”,这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让学生论证现成的命题固然必要,而且也总是大量的。但仅仅如此,就有可能把数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过程体系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个“科学与艺术”有机交融统一的过程.所谓“科学”,就是教师既要符合课本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又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特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论证式教学进行初高中课堂教学衔接,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建构概念后上升为生命观念。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例,说明开展初高中生物学衔接教学过程中,选择可延伸的整体化情境,创设初高中生物学衔接境脉,聚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构筑初高中生物学论证证据链,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循证活动,实现初高中衔接教学思维进阶,聚焦核心问题设计,回归初高中生物学学科思想。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学中“悖论”的形态、功能和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志旺 《物理教师》2002,23(3):18-19
所谓“悖论” ,就是一种逻辑矛盾 .它指的是从某一前提出发推出两个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命题 ,或从某一理论中推出与已知的科学原理或实践相矛盾的命题 .科学“悖论”是以其逻辑手段深入到原有理论体系的根基 ,揭示原有理论隐含的客观矛盾 .在物理学发展史中 ,它的发现往往意味着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 ,激励着科学家们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运用创新的思维和观念去提出新假设、建立新理论 ,从而导致物理学发生革命性的飞跃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虽不同于科学家科学探索的历程 ,但却有着相同的本质或相近的规律 .考虑中学物理教学…  相似文献   

14.
变式教学作为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领域的使用是常见的,其课堂实施形式较多体现在基本概念的变式、数学命题的变式、图形的变式、解题的变式(如,一题多解、一法多用、~题多变)等,顾泠沅先生提出的过程性变式与杜宾斯基(Ed Dubinsky)的APOS学习理论不谋而合,他们都认识到作为学习结果的“图式构建”离不开“操作和过程”这两个重要环节,而过程性变式应该是执行“操作和过程”这两个环节的有效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应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教学理论也日趋完善。而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是“探究式教学”理论。“探究教学”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学家萨其曼、施瓦布和加涅等人。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相应各种“探究教学”理论,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本文就萨其曼等人的探究教学的理论及模式作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协作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从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不足、设计人员自身素质的缺陷、理论专家的关注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开展协作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同时借鉴企业管理的思想,论证了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保证开展协作式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此外列出了几种教师协作的组织形式,并尝试性地给出一种协作式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原理的创立发现和科学命题的验证中,直觉思维起着重大作用,不少科学家承认自己所取得理论发现产生于直觉。化学史上,元素周期表和苯的凯库勒式的建立就是典型的实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明确宣称“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但在化学教学中,人们只重视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而忽略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18.
唐荷  刘静 《教学月刊》2024,(4):48-51
论证式教学以训练学生论证能力为核心,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亲历科学论证各个环节,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问题驱动”“模型建构”“实验探究”等策略开展论证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基于探究和发现的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从而发展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颜月莉 《广西教育》2023,(26):132-136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设计为例,论述基于生物科学史构建论证式高中生物学课堂的途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订教学目标,收集和整理科学史,确定教学内容和容量,确定论证主题,设计论证模型框架,确定教学评价方案,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证据、提出观点、再进行支持或辩驳论证观点等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的规定包含两个命题,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