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化交流》2014,(3):23-27
钱江两岸,春色烂漫.浙江省原定2013年建成的1000家文化礼堂在10月底就已完成.新的-年,文化礼堂将遍布浙江大地.农村文化礼堂正越来越成为浙江宣传文化工作的一个有效的平台、一个响亮的品牌、一个精神文化的地标.本刊这一期集中刊发了绍兴市上虞区、舟山市定海区、台州市黄岩区三地的文化礼堂专稿.这三地的文化礼堂各有特色,但共同奏响了人文殿堂、精神家园的美丽乐章.  相似文献   

2.
正云和梨、建德橘,花生稻谷盛满篮……为庆祝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丰硕成果和全国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时节,"我们的家园——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主场活动在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举行。从"1"到"10000",仅仅用了6年。作为浙江建成的第1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当日,镇头村文化礼堂正式揭牌启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民精神生活的家园,它对弘扬和践行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意义深远,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推进乡村的文明风尚。本文将以浙江海宁为例,在研究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即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握群众需要、完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罗阳 《职业圈》2014,(26):128-128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农村落实的具体举措。作者对欠发达地区遂昌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路径进行了调研,并对目前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农村文化礼堂风情各异,吸引了不少游客。在一家村级美术馆,我遇到几位老外朋友,正跟着村民学剪纸。农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基于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尊重之上的引领。她融进了浓浓的乡土内容,无论节庆礼仪、教育培训还是文体娱乐活动,都有文化能人在大显身手,都有广大农民群众在  相似文献   

6.
唱唱村歌,聊聊民俗,看看表演,写写书法,下下象棋,弹弹民乐,在讲堂书院里听课,在展示馆内欣赏祖先留下的老物件……这是近日笔者在浙江瑞安各地乡村文化礼堂看到的新时尚。"道德讲堂、文化家园、百姓舞台"。这些乡村文化礼堂充分挖掘、整合乡风民俗和历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使之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兼具现代化特色的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有村村联盟、镇街片区联盟、特色联盟、县级联盟等,各有优势和短板。功能要素互补型、资源优势显著引领型的文化礼堂联盟其发力点各有侧重,才能真正提质增效,构建目标一致又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联盟。从“云上文化礼堂”的理想模型与实际使用的差距、实体文化礼堂和数字化文化礼堂的关系定位等角度出发,发挥数字化文化礼堂对农村文化礼堂的系统重塑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6月6日至19日,在香港回归20周年和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根与魂——忆江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香港举办。6日晚,展览在浙江戏曲联唱中拉开序幕。展厅布置成一个三进的传统江南院落,展览立足浙江禀赋,突出浙江风韵,反映浙江非遗的精华,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宁心境,给了香港市民和游客一次精彩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台州市黄岩区农村文化礼堂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以打造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地、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平台和正能量的辐射源为目标,目前已建成30家,到2015年将扩展到100家,文化集聚的效应正在初步显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文化礼堂绚丽之花在橘乡大地嫣然绽放.  相似文献   

10.
正临海,这个倚山枕海的"文化之邦"历经千年沧桑,无处不烙印着文明发展的痕迹。因为文化兴盛、千载传承,这座城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在这方热土之上,文化事业再一次焕发了"新颜",一个个文化礼堂落户农村,村民置身其中,温习村史,重拾耕读传统,文化氛围绵延到乡村的角角落落。传承历史文脉记得百般乡愁位于山坳之间的孔蚯村就是临海文化一个独特的剪影。  相似文献   

11.
栗子 《文化交流》2015,(3):67-70
特色是美丽乡村的生命,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凸显了浙江农村乡村气息和自有个性—德清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向农村"输出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农村古已有之的建乡贤祠传统,在各村全面推行既有时代精神、又契合乡村认知的"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乡村的历史文化、古树民居与旅游、影视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永康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有线电视已不能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娱乐文化方面的需求,传统的有线电视是广播方式,人们只能被动地收看单一的电视节目.同时国家提出"三网融合"的要求,使得广电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研究>已走过15个年头.在当前中国文化重新为人瞩目之际,回瞻<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共命运的世纪走向,确实令人感慨与反思俱生,高兴与忧患共存.<中国文化研究>诞生于90年代的第3个年头,当时还是一个乍暖还寒、阴睛不定的时期,精神与世俗互为消长,光怪陆离,不一而足,<中国文化研究>也处于一个更为艰难与微妙的时代.人们还都记得,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文艺与美学领域的人文思潮的兴起,人们再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当时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是背道而驰的.1985年,在当时的文化热中,大型不定期文化学刊<文化:中国与世界>出版了.第一辑发表了<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提出:"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传统心理、传统知识形态、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必然要求于中国人的现代意识、现代心理、现代知识形态、现代行为方式之间的全方位遭遇了总体性冲突."而冲决这种传统的目的乃是使中国文化在80年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麦田,对于世世代代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耕作于农村和死于农村的农民来说,是生存的根基与希望。一旦麦田消失了,视麦田为希望的中国传统农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农民得不到麦田给予的营养,就会失去生命。麦田不仅是农村里那片可以生长出谷物的田地,还是能带给农民生的希望的象征物。麦田意象的内涵发生变化,深层原因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变化。麦田作为社会变化的象征物,关系着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关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对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作为中国社会最庞大的群体农民,其精神和心灵也被迫发生着变化,因此麦田也成为人精神的象征物。  相似文献   

15.
正"浙东唐诗之路"是人文山水朝圣,更是浙江文明的一种折射——唐代诗人踏歌而行,一路留下诗篇,以诗的灯火点亮了浙东的地理山川、政经风貌、阡陌田园。江南财赋地,人文渊薮邦。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浙东唐诗之路"是一场人文山水朝圣,更是源远流长的浙江传统文化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外在体现。贵州布依族"招魂"习俗,既体现了布依族"二元论"的生死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也闪耀着增强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具有精神慰藉的心理保健作用、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等现代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同时文化也是广大人民的精神粮食。因此,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代,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文通过长子鼓书的发展状况来阐明如何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在人际传播中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在人际传播中的处世之道,体现了我国敬让、友好、和睦的精神,"茶"在维持人际关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人们以喝茶为形式的人际交往,实际上也是在传递着对彼此的友好态度。因此说,"茶文化"传播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更是在传播一种精神文明。本文探讨"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人际传播,并提出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茶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交流》2014,(10):3-3
在共和国诞生65年的伟大征程中,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现世今生的梦。本期《共和国之歌》专栏记录了一批很有理想的逐梦人从寻梦、追梦到圆梦的奋斗足迹,刊载有:反映民间文艺繁荣创作的浦江农民诗人群体、体现新农村精神家园蓬勃发展的临安文化礼堂的建设先行者、表达都市媒体关注新目光的杭州摄影师和"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的浙江艺术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的素质提升,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浙江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是一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充满活力的沃土。改革开放40年,浙江的文化建设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文化为改革开放注入灵魂改革开放40年,文化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神动力、人文底蕴和发展活力,也为自己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思想、精神和文化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