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的起因20世纪初年,清政府在接二连三的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之后,已经出现了统治的危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缓和国内外的矛盾,巩同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于1901年正式宣布实行"新政",历史上称为"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主要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遣派王公大臣随带人员出洋考察的谕旨,史称"清末五大臣出洋"。五大臣出洋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西方宪政文明,为清政府能否乃至如何推行宪政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各国报刊媒体普遍对这一极有可能影响清朝政治走向的考察团给予密切关注。本文即本着清末中国政治走向与外论回应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分析外论对考察团"形象"以及中国改革新面貌的宣扬,另一方面分析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评论,总结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基本态度、对中国政治走向的判断和期许,从而揭示清末宪政改革初期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五大臣出洋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田牛 《兰台世界》2016,(10):121-122
清末新政是中国财政制度近代化的开端,以往研究多关注财政体制变革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对财政制度本身的变革成果关注相对较少。预算作为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近代化的标志性变革之一。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预算是立宪的前提与要素。因此,对清末预算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对新政时期财政制度的变革和宪政改革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4.
创办于1887年的广学会以书刊为媒介、以中国文人学士为对象,介入维新变法、新政等晚清政治改革运动,开展对华文化传播活动,企图“自上而下”地影响整个中国,就其影响力及出版物数量而言,是彼时西方在华出版会社中名副其实的翘楚。在清末二十四年的对华文化传播活动中,广学会经历了由初创时期的冷寂,到维新变法期间的兴盛,再到新政阶段逐渐走向衰微的曲折轨迹,始终受到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的一场改革,给地方社会造成了深刻而直接的变化。州县政府对新政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改革的实施与具体面貌。从巴县档案中新政时期州县官员自我形象的构建可以发现,他们努力突出自己在新政中的贡献,通过新政的话语来彰显官声政绩,以获得良好的名誉和晋升的机会。这表明新政在当时成为重要的时代话语,在地方上占据着很高的话语权势,因此影响到地方官员构建自我形象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吴宝晓 《历史档案》2002,(4):100-105
清末新政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对西太后及一些清廷中枢大臣来说 ,实行新政含有强烈的迎合列强的目的 ;对地方督抚来说 ,实行新政的目的主要是救亡图存。以往探讨清末新政的起源 ,往往较多地强调清廷取悦列强这一因素 ,并据此断定清廷缺乏改革的诚意 ,此说不免忽略了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自身变法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清末新政出台所起的作用。考察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关系 ,即可发现在清廷和地方督抚两种因素中 ,地方督抚所起的作用更大。标志清末新政开端的 1 90 1年上谕 ,是部分地方督抚策动的产物。同时 ,地方督抚自身的变法思想 ,也…  相似文献   

7.
书香     
《陕西档案》2013,(1):55-55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作者:李刚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破现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本书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张謇为代表的清末江苏立宪派在宪政改革运动中积极筹备江苏谘议局,启动地方议员选举,组织筹划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反对专制、促进民众觉醒、宣传爱国和民主精神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赵丽英 《兰台世界》2012,(21):43-44
经济制度改革是清末民初新政改革中,较有成效的一个领域,尽管在新政改革的制度制定和具体运行中存在着官府失职、管理匮乏、执行力弱势等问题,清政府的经济行为趋于被动,但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一片舆论的声讨中,清政府的新政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一些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纷纷参与其中,希望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地。英敛之作为其中的代表,为了践行自己的曲线救国的理想,以《大公报》为舆论阵地,从清末新政的各个方面积极对其宣传造势和监督,也开始了自己在清末新政中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府建立了中央以宪政编查馆为枢府、各部院及省级以下宪政机构配合执行的组织体系,试图推行宪政改革以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宪政机构的活动开展却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李闯 《北京档案》2020,(5):50-53
在清末新政改革的浪潮中,法律教育一度骤然升起并逐渐引起国人的重视。创办于1906年的京师法律学堂,作为近代中国设立的第一所中央官办的法律专门学校,在中国近代法律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它的创办堪称中国近代法律改革的一大创举,不仅是配合新式法律创制与实施的必要举措,更成为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良好开端。在清末民初二十余年间,法律教育盛极一时,曾有一枝独秀之地位.  相似文献   

13.
清末留学欧美运动与清末新政关系极为密切。与派遣学生赴日留学一样,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也是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为了在华的长远利益,增加对华的影响力,欧美一些人士也试图吸引中国人到自己的国家留学。总体而言,清末留学欧美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其中学有专长和成为某一领域风云人物的甚多,其主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庚款生,大都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和学科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推行新政改革。其中,随着诸项新政措施在东北施行,推动了近代东北司法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完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门化色彩的机构的设立,推动了东北司法管理机构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王香莲 《兰台世界》2012,(36):30-31
清末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建与政治改革相始终。随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而引入与实践,伴清末新政进程的推进而推进,但终因政治改革的失败而告罄。  相似文献   

16.
近代报纸、期刊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传媒在我国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制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末新政"阶段,官方和民间分别借助近代传媒推行政令、输入异域先进经验,积极进行图书馆内部运行规律的探索;在民初的"新图书馆运动"中,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走出去,请进来",更注重体制和制度性建设,报刊传媒成为近代西方图书馆的体制、制度向国内传输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近代报纸、期刊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传媒在我国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制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末新政"阶段,官方和民间分别借助近代传媒推行政令、输入异域先进经验,积极进行图书馆内部运行规律的探索;在民初的"新图书馆运动"中,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走出去,请进来",更注重体制和制度性建设,报刊传媒成为近代西方图书馆的体制、制度向国内传输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3):23-29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重要议事机构,也是立宪国会的雏形。清末新闻立法经历了从专制立法向议院立法的过程,资政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政院民选议员,逐条详细审议了报律内容,与顽固专制力量唇枪舌剑,最终使得具有改良色彩的新报律得以通过。但是,和清末新政的其他改革相同,报律修订并未遏制清廷的覆灭步伐。新报律未有效实施,最终成为一纸具文。  相似文献   

19.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破现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本书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清政府在清末年代受到形势的制约,不得不提出了部分"新政",包括兴办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禁止买卖奴婢等,同时在货币方面也实施了改革政策。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对民国时期货币发行和币制改革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