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爱情类型的综述,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不同学者的爱情理论,而且对于我国的研究者探索爱情本质、普通人理解爱情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议进行爱情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对爱情表现的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文学对爱情题材的表现也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表现出躲避崇高发泄欲望的娱乐化、游戏化的倾向。这种爱情主题的表现是对“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以爱为前提”爱情婚姻模式的颠覆与解构,它不仅和整个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关,而且和网络的普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网络文学欲望狂欢背后再次引起我们对爱情主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20世纪之前人类的爱情悲剧:神话式的自然的爱情、宗教化的纯洁的爱情和大工业时代极端"理性"化的爱情悲剧之后,劳伦斯认识到传统的人类自以为美好的"爱情"文化,实际上是制造现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所以在对传统文化厌恶、失望、愤怒中,他写下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颠覆传统"爱情"观念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4.
当下国产爱情电影过多地利用商业元素进行包装,消解了影片“爱情本位”的审美意义;喜剧化的爱情电影由于片面追求搞笑而淡化了爱情主题;传统的爱情叙事转向个人叙事,在突出人物个性的同时,使影片的爱情审美意义表现不足。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爱情文学的遭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爱情文学经历了“爱的回归”、“美的追求”、“情的失落”、“性的崛起”几个演进阶段。一方面,爱情文学忽略了民族伦理风范和东方美学气质,走向世俗化,平庸化,西方化、肉欲化,失却了应有的风采;另一方面,一拥而上的性文学的泛滥排挤了爱情文学的生存领地。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清晰界定和明确划分两者的外延及内涵,加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方有利于爱情文学与性文学的各自的健康的发展。呼唤爱情文学的回归和辉煌。  相似文献   

6.
杨爱芹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1):52-53,61
在新时期文学中,爱情神话遭遇了全面的挑战.新时期情爱文学在挣脱加在爱情上的种种束缚、呈现一种自由解放状态的同时,也舍弃了经典爱情的审美特征,而变得功利化、粗鄙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7.
爱情,被人认为是永恒的文学主题,是神圣、崇高、伟大的代名词。女作家们大都情感细腻,作品中常以爱情为主题。可池莉却反其道而行之,赫赫写出:不谈爱情。宴则池莉的不谈爱情说是在解构爱情。她把这种古典情怀中十分神圣的东西,放逐到当代社会强调物质化、功利化的世俗人生中,还其本真,实现了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叛。  相似文献   

8.
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中的两部小说《打扮成农家姑娘的小姐》和《棺材店老板》具有浓厚的狂欢化色彩,主要表现为双重性的狂欢化人物、狂欢化的仪式和狂欢化的广场等。普希金通过狂欢化的书写,揶揄讽刺了小商人的自私自利行为,赞扬了女性可以主动追求爱情的精神,寄托着作者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由于各种媒介的强力介入,精英文化的意义逐步被消解,随着各类相亲节目的流行,爱情也被娱乐化了。娱乐化时代人类精神的缺失成了一个普遍症候,而媒介就是始作俑者,媒介时代爱情被娱乐至死。  相似文献   

10.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爱情概念大部分是借助已知的具体经验和体会,化抽象为具体的隐喻化过程即概念隐喻得以实现。爱情隐喻在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映射上,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各国人们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化不开的情结——张洁爱情观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的爱情作品里有一些化不开的情结:不能释怀的恋父情结,她塑造关于理想爱情、美满婚姻的男性伴侣是融情人与父兄角色为一体;内化于心的原罪意识,她以其深刻的思考反观女性与爱情、与婚姻、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影片《左耳》中复杂纠葛的青春情爱吸引着诸多观影者的目光。"爱错了是青春"这句颇有自我催眠意味的台词也为其博得了"治愈系小清新电影"的头衔。商品大潮席卷下,爱情被情欲化、世俗化。"小清新"搭配"重口味"的影片制作旨归以及对想象的符号化、"青春"的商品化无法治愈爱情创伤的现实。青春荷尔蒙的燃烧和利己者间的情感交易,与青春无涉、与爱情无关。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或凄美或热烈或纯真的爱情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作为当下创作状态之一的"80后"写作自然也叙写了爱情,但是和以往文学叙事中的爱情相比,"80后"爱情叙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情的诗意受到欲望的强烈冲击呈现出明显的欲望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我寂寞的时候,菩萨也寂寞》,以别出机杼的叙事艺术,将欲望化时代的爱情和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根植入大足石刻艺术的佛性中去拷问与抒写,直抵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作者通过忆君面对人生变故和爱情无常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与宽容,也昭示了平民的幸福和俗世的快乐,在于安贫乐道,与世无争。  相似文献   

15.
影片<十面埋伏>和<泰坦尼克>都以成功的叙事阐述了爱情的极致,但在叙事的处理上两部影片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以写意化的手法,把叙事作为手段讲述爱情;后者则是以写实化手法认真地讲述着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使两部影片的叙事在人物处理、节奏和强度的控制、背景处理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时期大多数爱情叙事由于紧跟意识形态的要求,逐渐沦为意识形态的诠释工具,表现出概念化、类型化、简单化等特征。双百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出现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爱情叙事,从而实现了对主流话语一定程度的逸出。这些爱情叙事在叙事对象上发生转变,对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进行细致刻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摆脱了二元对立模式,尤其是作者的个体意识得到了不自觉地表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对爱情关系的认知发展来探讨以爱情教育的通识化为目标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台湾地区的各大学校园中,与爱情关系相关的成长出现"活动"较多与"课程"较少的情形,现有开设的课程多半是以性别教育为主。根据爱情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143位台湾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开放性描述,经内容分析后,将资料进行分类归为"理性论"、"感性论"、"单向论"、"互惠论"、"主动论"、"被动论"及"比喻论"七类论述;其中以互惠(reciprocity)论述爱情占最多(43%),其次是"比喻论"(15%)。至于男女对爱情的定义主述内涵方面,在理性或感性的认知上,男生以理性论述较多,女生则是以感性论述较多;以比喻的论述来形容爱情的部分则是以女生居多。最后,基于爱情定义之认知及大学阶段爱情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爱情教育的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及教材三方面提出爱情教育通识化的建议方向。  相似文献   

18.
父母的初恋     
看惯了同学们自己创作的青涩、浪漫的爱情故事,对爱情的理解也不免有一些程式化了。然而,那天在整理稿件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两篇同是写爱情故事的文章。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爱情,你看了就知道。  相似文献   

19.
情人节寄语     
Peggy  Vaughan  明达 《英语沙龙》2009,(2):18-19
情人节比任何别的一天都更能吸引我们关注爱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将“爱”梦幻化,浪漫化。许多受到人们喜爱的关于爱情的看法也是建立在这种对爱“浪漫的”理解上。但是我们需要避免这种短视且肤浅的理解所导致的种种错误,因为它大大低估了爱情。  相似文献   

20.
项君玲 《现代语文》2014,(2):141-143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所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爱情作为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类情感之一,也是诗歌的永恒话题,诗人们常将其隐喻化。本文通过对中德诗歌中诗句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德诗歌中的爱情隐喻既有相同特征,又有各自特色;并进一步分析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认知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