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在我看来,优秀生的诸多毛病,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解决“优生之困”,实际上就是要破除优秀生的自我中心心理。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聚在一起,每每淡及班级工作时,无不感慨教学之苦,班级管理之难,而叹息最多的莫过于学生素质了。大多数班主任对班里的后进生绞尽脑汁,苦口婆心,倾于心血,而对优秀生却“信马由纲”,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诚然,后进生确实给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班主任对其狠“抓”重“敲”也不悖于常理,但是若只偏重对优秀生的“修剪”,班级工作不会有大的提高。这也是一些班主任时常抱怨劳而无功、班级工作久滞不前的原因之一。优秀学生品学兼优,在整个班级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班主任经常性地表扬和奖励,必然会刺激优秀学生一味追求奖励和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利益地强烈欲望,强化了优秀生关于奖赏的片面认识。久而久之,在优秀生的心理上便产生了一些“障碍”和“缺陷”,而这些毛病又往往被其优秀成绩所掩盖,即便看到了,也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可爱的毛病”。这些都是优秀生进步的障碍,如果不及时“修剪”,非但“优”的资本保不住,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和后进生。  相似文献   

3.
作为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个性特征都不相同,因此,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也要根据不同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特别是优秀生的思想工作。由于优秀生的“优秀”,优秀生往往容易产生“骄、娇”二气,他们的缺陷往往不仅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就是教师也未必看得真切,可怕的是,由于他们是优秀生,备受老师喜爱,对他们身上的这些缺点许多教师都能迁就,或者认为是“瑕不蔽玉”,所以视而不见,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以致任其发展,使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肆以蔓延,痛失教育良机。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就会形成所谓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本文聚焦“后进生”这一特殊群体,探讨了采用“五性”对策——德育的一致性、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激励教育的统一性、心理教育的倾斜性及教育网络的广泛性,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给人们的印象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但实际上在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40%~50%的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其中女生比例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许多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实际能力与期望值”和“情感与理智”等方面,这些心理冲突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正确认识和化解这些冲突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李志诺 《学周刊C版》2011,(5):207-208
优秀生的心理状况历来是小学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教师心目中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后进生因倍受冷落、讥讽,心灵最需要安慰,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对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优秀生由于成绩突出,无须教师费心,因而他们的心理成长状况也随之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后进生,指在教育环境的差异下而产生的不良品德心理和不良学习心理的学生,但他们并不是“朽木”,而是需要精心雕琢的玉坯。一个人的成才,大多取决于后天环境的造就。因此,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师既要教好书 ,又要育好人。但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将教育注意力集中在后进生身上 ,而忽略了对优秀生教育。通常 ,教师多用赞许的眼光看待优秀生的优点和长处 ,而不太注意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 :对优秀生的教育不仅不能忽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 ,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由于“—俊遮百丑”的光环效应 ,往往被人们有所忽视。优秀生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家庭教育的误区据有关资料显示 ,对 12 0 0名中小学生家…  相似文献   

10.
小学优秀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但认知能力并不等同于心理上的健康。由于受激烈的社会竞争,过高的期望和顺利的成长环境影响下,优秀生心理上常表现出骄傲自负、任性自私、孤独、脆弱、过度虚荣、嫉妒等不良倾向。通过建立多维评价体系、适当降低期望值、加强耐挫力训练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促进小学优秀生心理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优秀生一直被冠以"好学生"的光环,也是教育管理的"免检产品",因此很容易忽略其身上的问题,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班级中的优秀生学习刻苦、求知欲强、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班主任给予他们的关心爱护备至。正因如此,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常常被班主任所忽视,优秀生有好胜、自负、抗压抗挫弱等不良心理,教师应该帮助优秀生树立远大目标,找到一面"镜子",提高抗挫能力,利用赞扬和批评、指导优秀生自评、带领优秀生开展帮扶活动。  相似文献   

13.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秀生也不例外,他们并非十全十美,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消极因素。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他们,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他们的缺点,哪怕是细小的也要指出来。决不能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好马不用鞭子催,响鼓不用重锤敲”的做法。要对优生的消极心理、心理障碍行为和特征进行分析,以提出疏导和转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处在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时期,身心逐渐成熟,自尊心也正在增强,他们与社会接触增多,社会化程度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会影响他们自我价值和自我期待的实现,成为他们的“痛点”,他们害怕或怀疑别人谈起他们的“痛点”。缺乏自信;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重视,被同伴疏远,得不到所期待的东西;对别人的话特别敏感,对任何事物都有下意识的敏感反应,而且体验深刻,容易被别人伤害,这就是心理敏感。一、引发心理敏感的原因1.生活原因青少年个体本…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处在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时期,身心逐渐成熟,自尊心也正在增强,他们与社会接触增多,社会化程度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会影响他们自我价值和自我期待的实现,成为他们的“痛点”。他们害怕或怀疑别人谈起自己的“痛点”,缺乏自信;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重视、被同伴疏远、得不到所期待的东西;对别人的话特别敏感,对任何事物都有下意识的敏感反应,而且体验深刻,容易被别人伤害,这就是心理敏感。引起心理敏感的“痛点”就是心理敏感区。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遵纪守法。但心理学家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发现40%~60%的优秀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近日,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的李娟副主任和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昌兵主任,希望能帮助优秀生解开心理的困惑。困惑一:过分追求完美已经上初二的小王聪明好学,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他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好,便惴惴不安。对同学们,他看谁都不顺眼,觉得他们素质低。…  相似文献   

17.
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现在的许多优秀中小学生,虽然他们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比其他学生优秀,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消除,必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一、对优秀生认识的误区优秀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有直接关系。而家长和教师的这种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又与他们对优秀生的片面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优秀生是学校教育备受呵护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许多教师只教书不育心,许多家长只养儿不育人,优秀生缺乏良好的性格及心理调适能力,以致这些学生在成绩优秀的背后还有着一些特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为了使优秀生成为真正的优秀,预防和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优秀生是学校教育备受呵护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许多教师只教书不育心,许多家长只养儿不育人,优秀生缺乏良好的性格及心理调适能力,以致这些学生在成绩优秀的背后还有着一些特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为了使优秀生成为真正的优秀,预防和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优秀生是学校教育备受呵护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许多教师只教书不育心,许多家长只养儿不育人,优秀生缺乏良好的性格及心理调适能力,以致这些学生在成绩优秀的背后还有着一些特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为了使优秀生成为真正的优秀,预防和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