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空间维度词"宽"为研究对象,从历时层面考察"宽"的语义演变机制。首先分析"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然后确定"宽"语义发展的两条途径——直线型与辐射型,最后在明确"宽"语义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宽"的隐喻义及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3.
动词"爱"的语义发展沿着两条路径来进行。一条是在词义层面,表层义素[+积极]的凸显使动词"爱"发生了初步语法化,但这个语法化过程没有继续下去,初步语法化的结果又重新分析为实词;另一条是在语素义层面,语法义素[-可控]的凸显使"爱"的语素义进一步虚化,语法化过程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4.
尝试重新定义夸张:语义凸显同质经验域内的量变特征,结构包含本体、夸体、夸张点三要素,追求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效果,生成表达主观情感的修辞幻象。重新审视围绕"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展开的争论在修辞学史上的价值。认为夸张语义的发生以"夸张量"的生成为基础,夸张点包含显隐义,夸体语义体现亚义位、自设义位特点,夸张语义具有修辞幻象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义词是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搭配研究方法,基于iWeb语料库与国家语委语料库,以表达"同情义"概念的英汉近义名词SYMPATHY,COMPASSION,"同情"和"怜悯"为研究对象,从跨语言角度对其语义倾向与语义韵特征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分析结果发现,目标近义词项在各自语内层面存在主导语义倾...  相似文献   

6.
"囥"本义为"藏(物)",北部吴语中还有"存放"义,南部吴语中则另有"置放""存在"等义,温州方言中还可用作动后处所介词。苍南吴语中,"囥"还可与"犼那儿"组合作持续体标记。据"囥"的共时地域分布可推测,其语义演变和语法化路径为"藏(物)存放置放存在处所介词时间介词"。由"藏(物)"到"存在"的演变,是其语义特征要素逐渐脱落,而语义泛化的过程。这种微观层面的语义参数的量变最终导致其宏观层面的句法地位的改变。"囥"语法化的机制为双动词结构的重新分析,其直接诱因是语义羡余。"囥"的语法化过程中,语义、句法、语音、词汇系统存在互动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给"的"给予义"可以分成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三类。在共时层面,"给予义"语料数量多于"非给予义","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语料数量多于引入"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  相似文献   

8.
从词汇主观化的视角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转形词义演变现象,重点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探讨名转形词义演变的具体表现。从语义方面提出:名转形过程中,受词汇主观化影响,义值中的具体客观义有一部分则进入潜隐状态,而陪义中的内在评价义得到凸显进入显性状态。在义位内部的微观结构中,义素有增、减、替换的变化,部分限定性义素进入中心义素的位置得到凸显,而类义素则进入限定性义素的位置,或者脱落,或者扩大化。从语法方面提出:在汉语词类连续统中,名转形词义演变涉及语法功能的游移,由名词到形容词经历了从结构"名词1+名词2"到"程度副词+名词1"的变化过程。在语用方面提出,名转形词义演变,在语用功能上发生了由指称到修饰再到陈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洲岛骤回合"中"骤"的解释,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总括起来,主要有"急遽"义、"屡次"义两种观点。"屡次"义为频数层面的意义,"急遽"义为速度层面的意义,二者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通过词义系统及文献材料,对两种语义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同时,结合聚合关系、对文形式、具体语境等进行言语推义,这一诗句中的"骤"应为"屡次"义。  相似文献   

10.
汉语使用"被"构句,主要是为了凸显句末焦点,受事移到动词前,"被"起到区分语义角色的作用。在"遭受"、"不企望"语义背景及标记理论和情景语义学的理论、方法的分析框架下,"被"为标记句式的情景语义可分为八大类型:遭受义、失去义、受损义、致使义、获得义、处置义、客观陈述义、嘲讽义。  相似文献   

11.
以"幽闲"义训释"窈窕"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毛传。在这一训诂中,"窈窕"与"幽闲"在本义层面是极为相近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氏的训诂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义互释"。然而,"窈窕"的这一语义却由汉代《诗》家对《关雎》一诗中"淑女"一词"贞专之善女"的理解开始,在经文之外逐渐在语义指向、所属词的词性及用法方面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窈窕"一词在表示与"幽闲"义相关的语义时,由原先"幽深"本义的单一形容词逐渐变化为修饰"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的形容词及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内涵的名词。"窈窕"一词在西汉后期语义及语法的变化标志着该词"幽闲"义作为一个新义项的形成,这一新义项在东汉时期经过知识分子及民间群众的广泛使用,最终在安帝时期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2.
在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持续体"着"和韩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时发现,"着"和"-??-"结构均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并伴随着语法上的变化。"着"和"-??"结构都是从其所含的空间义演变而来的,两者都表示状态的持续,之后逐渐带有"进行"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了语义变化中的逆命名现象。逆命名是指在原来词语前加定语,指代原来事物的现象。逆命名是语言确切化的一种手段,是语义场内义位间语义干涉的结果。逆命名词的基本结构是原隐含义素+核心义素。逆命名具有普遍性和被动性;逆命名词与其相对立的新词相互规定,逆命名导致义位链层次的增加或义位节的延长。不同语言中语义场的划分是基本一致的,但其逆命名词是非对应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14本文献中的"窥""望"进行调查,大致梳理了这两个词在两千年的历时演变中的语义和构词能力的变化情况。希望通过它们的变化管窥整个"观看"语义场词汇的变化。"窥""望"两个词的语义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游走于上位义场和下位义场之间,语义的衍生呈现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趋势,两个词独立成词的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而力图从语言的深层结构——义位入手去分析《类篇》互训词,在词的同位义和非同位义上作了总体分析,之后在同位义中又分出几个不同的语义特征分别加以更充分地论述,如色彩性语义特征、空间性语义特征、时间性语义特征、性状性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等。通过这样的分析,互训词(或称同义词)的可辨析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义素"和"语义特征"的所指虽有联系但并非完全等同。"义素"分析着重同一义项的语义要素的分解。"语义特征"分析着重于对比,被运用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词汇语义学通过不同词语之间语义要素的对比,以此确定相同或相异语义要素,以便揭示词语聚合内部语义的异同;语法学用于检验句法结构能否成立、或者某些语义特征对形成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结构的语义差异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语料探讨分析"纷纷+V"结构的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补充修正前人研究结论,对留学生造句偏误进行探讨。在句法结构上,"纷纷"后接双音节光杆动词的用法并不罕见,动词后接趋向补语用法应区分单、双音节两种情况。在语义特征上,副词"纷纷"具有突出的"无秩序"义,"纷纷+V"结构主语全部有[+多数]义,大多表现为[+人类]或与其相关;谓语动词全部有[+动作性]义,不局限于"有界"动作,并且可以不具有[+变化]义;从主谓语义关系看,主语应具有"非受事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袁靖 《海外英语》2011,(12):332-333
对预设的研究有广义、狭义两个角度。狭义的预设是一个句子一经形成就已寓于句义之中,即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在语言层面界定的,与语句的主述结构有着特殊的联系,因为主位和述位的切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对预设的直觉。该文试图从句子的主述结构着眼对语义预设与主位、述位某些相关性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