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2.
<正>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语言清丽、思想深邃,寄托了作者非同凡响的自然山水观与生命观,我将其概括为:面对自然的“去人文化”视角与对生命恒久如新的觉知。首先,冯至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人事与自然的独到见解,即自然“去人文化”的思想。许多文人用中国的自然山水作窥镜,追寻千百年前的历史人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冯至固然也有如他们一般的人文情怀,但他却抑制住了人事与自然的联结,向更深处挖掘——这是一种精神超越与生命探求。在他的生命视域里,自然与人文是独立发展的,人文可以尽管向前,转动历史的车轮,让人们“在人事里怀念过去”,但自然不为所动,永恒自在,默默地循着自己的时序,不以人事为依凭。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着独特的传奇色彩,从一开始,他就以“乡下人”执着的性格走着他的路,写着他的文。他的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他的文,又以湘西美丽的山水人事、“乡下人”纯朴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透视角度,使人们深深地陶醉和痴迷。时隔60年的今天,我们又重提他的小说《边城》,因为它既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能够真正代表作家风格的成熟之作。下面,本文就着重分析《边城》中所体现的对一种自然、至性、自为、自由生命形式的探索和追求,并从当时现实和历史原因探究作者以这种生命追求作为小说中心的原因和社会意义。一、作…  相似文献   

4.
【课例简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文情并茂,描绘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杨梅树和果的特点来描写的。教学时可采用“以读导写”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种自己家乡的特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家乡     
“梦见家乡山水呀,啊呜依,啊呜依,睡着也会笑醒来……”耳畔萦绕着这动人心弦的歌曲,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6.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语言隽永、热情洋溢的抒情散文。课文以“爱”为线索,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赞美家乡、热爱家乡之情跃然纸上。文章首句点题,挈领全文,自成一段。杨梅,世界多处有产,“我”独爱故乡江南的杨梅,足见爱在故乡,寓情于物,自是明显的了。接着写杨梅树。先写树(整体),再分写树枝、树叶(局部),再以“这就是我故乡的杨梅”归总,层次井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  相似文献   

7.
学校放寒假是件期盼已久的快事,三下五除二地整理好行李后,心里又失落起来:故乡,这次你有好消息吗?是否换了新颜?青春年少,原本是没有“一把年纪”和“仗剑去国”的资本来谈论“故乡”的,但是,我从小学六年级寄读起,求学在外已十三年有余,习惯了用“故乡”替代“家乡”。每次学校放假后我都是迫不及待地赶回去,这儿看看,那儿摸摸,像个调皮的孩子,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心爱的玩伴,但是,我的心里也同时充满忧伤,禁不住悲凉,一年又一年,故乡依然是旧模样,像村口转了三百年的磨盘,原地不动地画着圆。我心急如焚,恨铁不成钢,我苦闷,甚至愤怒,故乡,是一串串长长的问号……  相似文献   

8.
一郁达夫,名文,达夫是他的字。一八九六年十二月生,浙江富阳县人。郭沫若说:“他的故乡富阳是风光明媚的地方,……达夫是生在这样地方的人,我相信他的诗文清丽是受了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少年时代,他就涉猎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也写了许多歌颂家乡山水的旧体诗。一九一三年九月,到日本求学;一九一八年秋,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这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政治、哲学著作。一九二一年七月,与郭沫若、  相似文献   

9.
【新课导入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在即将上课的时候播放自己编制的MV“枣庄运河古城——湘西凤凰古城”,学生在《梦里水乡》的背景音乐中欣赏MV)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从“枣庄运河古城”翱翔到了国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古城”。起初读沈先生的文章,有这样一段文字令我难忘:“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美妙,精致,匀称,她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着的是‘人性’。”  相似文献   

10.
<正> 象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作家一样,沈从文也有着自己的“创作家园”,这就是他的故乡湘西。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是“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超越自身的象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类历史舞台的缩影。“湘西世界”中隐含的“乐园”和“失乐园”的故事,可作为人类戏剧、人类命运的代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具有世界文化意义。一、乡土文化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使我们十分自然地联想起世界文学中几个有名的大作家与自己的家乡的联系,如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和威赛克斯,威廉·福克纳和美国南方,舍伍  相似文献   

11.
跳岩(散文)     
湘黔边界一个叫白岩塘的土家山寨是我的家乡,寨 前有一条清清的小溪。我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了,但仍时时记起美丽的山寨,特别是寨前小溪里那一排供人渡溪的跳岩。 跳岩又叫列岩。说跳岩,是因为它们日夜立在溪里,一截淹没在溪水中,一截露在水面,让人们蹬踏过溪;说列岩,是指它们横排一列,任溪水冲打,任行人踩踏,像列队的士兵,巍然不动。 我们湘西山区的小溪多得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条条道道数不清,哪能处处架桥啊。再说小溪宽度小,水不深,架桥也不合算。于是撬几坨岩石,打成长方体,栽入溪底,便成跳岩,让行人踩踏过溪,起到了桥的作用。 由跳岩我联想到了我的启蒙老师田兴民。 我不到7岁就上学了,学校就在寨子对门的山岗上。我上学的第一天,在过寨前小溪中的跳岩时,就跌入溪水中,成了“落汤鸡”。于是,我最怕过那一排跳岩了,我的小伙伴们多半也怕。田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事,每天上学、放学总是引着我们过跳岩。“孩子们,不  相似文献   

12.
情归“故乡”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合同春 《华章》2011,(9):28-29
通常的读者在阅读鲁迅小说《故乡》的时候,都会将故乡当做鲁迅本我的家乡绍兴来理解,其实不然。在《故乡》的开篇,鲁迅是这样妆点其笔墨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短短一句话,给我们传递出三个信息:①季节时间:说明地理方位:②距离:  相似文献   

13.
月是故乡明     
爱祖国和爱家乡是一致的。祖国是放大的家乡;家乡是缩小的祖国。祖国和家乡都是我们的根。每一个爱祖国的人也是热爱家乡的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所以成为偿炙人口的诗句,是因为思乡之情本是人的一种真挚的内心情感。有这样一支歌唱道:“我走过天底下许多地方,住土窑,住战壕,住荒林,有两次被活埋,死去又活来,懂得爱懂得别离情……”“但是我为你而自豪,把你的名字到处传扬——这就是莫斯科我亲爱的故乡,你永远活在我心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传的一首苏联歌曲,歌中表达了苏联人民对莫斯科的深深怀念。象苏联…  相似文献   

14.
家乡的变化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多么美妙的旋律!我的家乡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县,临汾人知道它的,也是寥寥无几,而对于家乡,最引我自豪的就是它的特产——大红枣。家乡的红枣很畅销,只要家乡红枣的牌子一打出,红枣便一售而空。虽说特产卖得快,但家乡人的环保意识却很差,他们一门心思、想尽各种办法挣钱,纷纷上山砍树,甚至连路边的柳树也都纷纷伐倒了。树越来越少,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在山下,建起了一座座工厂、小院,可是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灾难。  相似文献   

15.
在散文《箱子岩》中,沈从文以重返湘西的姿态记录了他沿途的所见所感,在城乡和历史两种不同视阁下审视了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在思索湘西未来的同时,也探寻着生命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正从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故乡》,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再到路遥的《人生》、莫言的《丰乳肥臀》……文学中的乡土中国跟随着动荡的社会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1934年,三十二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从北平返回湘西。阔别十八年的家乡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美好纯粹的样子。湘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灵感发源地,是遗世独立、平静祥和的家园,是中国古代对于乌托邦最早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
<正>择水而栖的苏沧桑一直生活在水边。她出生在一个叫楚门的江南小镇,在水边长大,此后的生活也多是在江边、湖边、海边。看她的散文集,从《所有的安如磐石》到《等一碗乡愁》《纸上》,再到我现在看到的《遇见树》,看到的都是水汽环绕;捧着书,让久居西域之地的我,如入海岛,云雾缭绕,如行走在作者的故乡玉环,吃海鲜面,在桂花的香气里,遇见毛竹,遇见正唱戏的戏班,遇见“银杏叶正在歌唱”……  相似文献   

18.
家乡的海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便想起了家乡的海。我的家乡———江苏省连云港市是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位于美丽的黄海之滨,是一座风景独特的沿海开放城市。这里非常整洁、繁华,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那碧波万顷的大海。  相似文献   

19.
在离开故乡——吴家湾的两年中,我差不多每天都忘不了川江上的号子。号子铿锵有力,远远传来,时高时低,弥漫成浓浓的乡愁。每当我哼起它,家乡人民那稳健、亢奋有力的脚步声仿佛启开了我深沉的追忆……“哟——哟——嘿嗬!嘿嗬!……”  相似文献   

20.
开发和利用乡土人文教育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徐特立同志曾经指出:“最原始,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育,就是乡土教材。”钱三强同志也说过:“我在故乡时间是短暂的,但故乡的一切都熏陶着我。”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是“家国一体”。“国”是放大了的家,家——家乡——国家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不断引申。富有浓郁乡土人文特点的教育能给青少年以亲切感,符合青少年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必须帮助他们从小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认识社会,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崇高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