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我国红色文化精神,重视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的联系,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目前,红色文化育人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红色文化教育是指用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独特的红色精神文化引领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和培养当代学生。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勤奋精神品质。在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应该采取"思想引导、活动促进"等思路,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坛风气日益浮躁,文学精神变异沉沦,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文学作品快速商品化。重铸崇高的文学精神,呼唤纯正的文学艺术,已愈来愈成为当代文坛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他刻苦钻研,敏而好学的探索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求实精神;坚信真理,敢于与迷信斗争的批判精神;尊重事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注重实践,潜心治学的精神至今还被人称道和赞誉,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坛,路遥是二十世纪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文学作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注重文学社会功能,凸显浓郁的地域风情,呈现出苍凉、沉郁的悲剧风格和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与精神世界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的失落与生成导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失落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信仰,使得信仰的精神追求蜕变为一种对生存需要的"期待",对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怀疑.其缘由是"新"、"老"文化传统负面效应的勾连、现代性日益强烈的"无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的威胁、当代虚无主义的影响,诱因是苏东演变,形式主义、教条化所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等,但其深层原因则在于当代资本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内部.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诉求.我们应注意信仰重建的方法、着力点、构架,注重共同信仰的提炼和做人信仰的强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梦"的升华。"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代表了当代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想根基。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必须从青年大学生抓起。因此培养"中国精神"是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道德品质.周恩来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道德价值;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政治价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孔子和谐教育思想是我国和谐教育理念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为政在人"、"知行合一"等思想是其和谐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重建当代教育精神价值、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以及建设国际和谐环境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孔子儒家的重要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孔子提出这一概念,子思对其进行全面深入阐释。子思认为要做到中庸就要坚守人类的天生本性,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创造,参天地赞化育。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中庸对人的行为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中庸包含崇高的精神信仰,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到天人合一。中庸即天人合一,让人生有崇高信仰和强大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当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其著作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唐君毅先生的著作《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从儒学的价值出发,阐述了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尤其对中国人文主义及道德自我建立的论述意义深刻。用他的话说"发展中国人文精神,以重建吾人之道德生活"是本书的旨意。唐君毅先生的观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理解儒家"反求诸己"精神在当代科学、民主、政治及精神(价值)领域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对于美的认识上,有很多相似的审美观点。中国画作为东方文化与思维的产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让壮美的审美理想得以完全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刘晓红 《美育学刊》2020,11(1):39-44
2004年赵汀阳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可可西里的最后一枪》的一篇影评,文中提出,如何使艺术作品呈现出"真实"并"有力量"的美,这一点很重要,它触及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问题。在美术领域,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作品,也阐释了"真实""公共性""力量""卓越"等艺术批评关键词。结合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说,艺术作品要观照生活、关注人类命运,摒弃表面的琐屑和虚饰,揭示生活本质真实,通过"真实"获得"公共性",从而获得"力量",进而追求艺术作品的"卓越"品质,使这种力量外化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悖论,虽源于逻辑学,但在语义中则是指言语表层所出现的于情理相悖的语句组合在一起,以反求证。悖论现象在诗歌中所引起的诗性模糊,从美学观点来来看,正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探究悖论的定义以及悖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可感受到一种审美体验。而这种反衬美、新奇美和壮美的悖论模糊诗性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进入新的范畴认识领域。  相似文献   

14.
李倍雷 《美育学刊》2020,11(1):30-38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相似文献   

15.
灵感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一种客观存在的可以感知的心理现象。艺术灵感作为人类灵感思维的能力之一 ,具有一定的可培养性。培养艺术灵感的方法有三 :蕴蓄生活的意象以形成灵感的沃土 ,闲适心态以形成“思维的空间” ,纯洁心境以形成灵感的乐园  相似文献   

16.
“书如其人”作为书法艺术批评的基本方法 ,渗透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书如其人”提倡人品、书品兼修 ,德艺双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书如其人”的复杂性 ,用伦理学的观念代替艺术审美 ,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因此应以书论书 ,论书可以及人 ,人以书重 ,确立辩证的科学的“书如其人”艺术观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的因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朝前期的“仁德”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为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提供了物质保障;政局无论稳定还是动荡,都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武学著作的形成、养生理论的影响、外国文化的传入又对其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染血之室》这篇对蓝胡子故事戏仿与颠覆的小说中,安吉拉-卡特对其进行了女性哥特主义改写,表现出对父权制的嘲讽与反叛,但同时流露出对父权制反抗的保守性,形成反抗与依赖的矛盾共同体。父爱缺失使女主角产生恋父情结,深深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婚恋,而其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恐惧产生的根源所在,隐秘消解男性权威使身份危机得以解除。哥特小说中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但与之最为祭密的美学范畴却是崇高。在西方众多的崇高理论中,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哥特风格紧密相连,为本小说的黑暗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柏克的崇高论主要从人的生理感官方面总结了对象的感性形式的特征,而康德的崇高论则用"无形式"这一概念,概括了事物的感性特征,体现了无感性形式的虚幻表象的特点,从而拓展了崇高对象特征的外延.同时,康德突破了仅局限于对自然界事物的崇高的分析,将崇高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柏克将崇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个体自我保存"的本能,而康德却充分肯定了理性、道德观念作为崇高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并从审美发生理论的角度提出审美主体主观心理状态只有与审美对象相契合,崇高感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20.
造型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而音乐却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形象由抽象的材料来表现 ,造型艺术凝固在有形的物质中 ,音乐艺术运动在无形的时间里 ,并主观地表达人类的精神活动。音乐不是一种语言 ,它和语言艺术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