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作者,在他的作品获奖以后,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把作品比做水泥柱,而编辑就是水泥柱中的钢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编辑的重要作用。它支撑着水泥柱,却不表露于外界! 可惜,社会上对编辑工作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多。编辑人员,围绕书籍的出版,要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比如,  相似文献   

2.
病句七例     
1、严翔说,他女儿严晓频早已回美国半月之久…… 动词之前如果有了状语,之后就不能再有补语。有两种改法: ①严翔说,他女儿严晓频早已回美国; ②严翔说,他女儿严晓频已回美国半月之久。 2、我最初从1986年开始唱歌,1987年开始录制一些拼盘磁带。 “最初”即开始的时候,与“开始”表义重复。 可改为“我从1986年开始唱歌,1987年开始录制一些拼盘磁带。” 3、他说:“他的身上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和假文雅。”  相似文献   

3.
不知是那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也说:“卖啥的吆喝啥”,“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每个人都深有感触的。枯躁单调常使人昏昏欲睡,百无聊赖如味同嚼腊。兴趣在立志,二者相辅相成。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有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  相似文献   

4.
一、用词、成语不准确 1、我被当代佐罗——戴依·斯通在你的眼皮底下绑架之后,我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 (1999年6月《青年博览》中的《背叛的女儿》) 此句“在”字应改为“从”字。“在”、“从”同为介词,但“从”与动词界限是清楚的,而“在”有时也可作动词用,用在上句不妥当。“在”改为“从”可与“之后”构成时间状语,并与后一分句“一直”两字相照应。 2、滑稽师躬身请爱丽丝  相似文献   

5.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6.
“发挥”是个常用的动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有两个义项:一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积极性,——炮兵的威力”;二是“把思想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题意,借题一—”。这是就其词义而言。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它在造句中经常做句子的谓语;做谓语时,前可加状语修饰限制,后可带宾语和补语,如:“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其中,“发挥”做谓语(主语是“我们”),“要”,“充分”在“发挥”之前,皆为状语;“出”、“优势”皆在“发挥”之后,前者为补语,后者为宾语。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也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如:“威力的发挥要充分”,“我们要注意优势的发挥”,“发挥的意思要准确”。做主语和宾语时,其前可加定语修饰限制,如前两例中的“威力”和“优势”。在造句中,要正确地运用“发挥”一词,  相似文献   

7.
宝贵的共识     
《作者知识须更新》一文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老新闻”,他在我刊刊登的谈及“星级厕所”“黑名单”等词语的文章中批评了媒体使用词语不规范的现象;后来发现他所批评的用法却被一些新闻文稿及国家权成部门公文认可。于是作者认为自己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了,必须时时更新。我们为作者这种谦虚奋进永不满足终生追索的学习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们以为作者前此所载文章是言之成理的,不必急于全盘否定,因为其根据(如词典)是客观、确凿和公认的标准。但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使用往往仪态  相似文献   

8.
《新闻三昧》1995年12期。评头品足”栏中《不说‘好喜欢’之类行不》一文,我觉得作者对“好喜欢”一类用语的批评言之过激,有失偏颇。其实,用“好”加形容词或动词一类的用语的使用在我们生活中由来以久,并不完全来自港  相似文献   

9.
一点说明     
中国记者编辑部: 贵刊《说长道短》专栏1988年第10期刊登了署名“即言”的短文《一个疑点》。我是新闻照片《我要上学》的作者,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短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点:“照片上四个孩子挂的牌子全出于一人的手笔,谁写的?谁组织的?如果是某一学生家长出面组织,也未可厚非,但不加以说明,就难免令人怀疑到拍摄者自己所为”。如果“即言”作者仅仅是怀疑也无可厚非,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的口径和  相似文献   

10.
“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然而,近年来,在广播中,不少音响报道却省略了“说”字。据说这是改革。笔者认为:这种“省略”大有商榷之处。一、省略“说”使句子残缺不全众所周知,“说”的最典型的词性是动词,《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动词词性看,“说”的近义词有:“道”“讲”“谈”“叙”等。作为动词的“说”,它有告知、告诉、说服、劝说、劝告、谈说、讲说、责备、议论、评议、谈论等含义,可谓功能不少;而在我们的人际交流中,它可谓“无处不有”、“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1.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12.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篇文章能否推给读者一幅立体感的彩图,与作者善不善于选用准确、生动、新鲜的动词有关. 动词用得好能使文章“活”起来,开拓丰富的意境。鲁迅先生在《药》中描绘刽子手出场时:“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他“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里的“撮”、“抢”、“扯”、“裹”、“塞”“捏”等动词,绘出了一个凶恶、残暴、贪婪的刽子手形象。新闻写作也应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准动词,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民日报》1983年3月8日二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15.
某报刊有次向著名画家方成约稿,请他写一篇千余字的淡幽默的文章。方成如约交了稿。文章刊出后,漫画家说:“我把刊出的文章从头到尾细读了几遍,发现加上标点在内,只有十六个字是我自己写的。”方成不由得“幽默”地说:“再没有比这更幽默的事了”! 编辑对所发稿件有进行修改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之更准确、更精练,同时也更深刻(如果可能的话);而不应该“删掉”了原稿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风格个性,使之仅仅成为干巴巴的一个骨架,成为缺乏文采的“千人一面,千文一色”的东西。即便是新闻稿件吧,也应该写得尽可能生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理;但经济学家应该敢于为真理(至少他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说话。在基金话题上,吴敬琏做到了。”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档案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发表在2003年第5期《档案》的魏勤政同学的文章《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吗?》这样开头说。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对这一论断进行了怀疑,并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一判断的不完整性和不严密性,得出的结论是:档案的本质是对其所针对的客观历史的原始记录。我认为,作者首先对“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的理解有偏差,其次在论述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最后他的结论应该说对原表述并未推翻或否定,只不过是表述得更为明确甚至可以说更为罗嗦了。档案在本质上就是历史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18.
写作人物通讯,作者总离不开叙述这一表现手法。可以说,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所见到的人物通讯中,作者在进行叙述时,采用三种不同的人称,即“我”、“你(您)”、“他”作为“叙述主体”。这个“叙述主体”,就是作  相似文献   

19.
间接动宾关系在句法结构上,有时表现在状语与动词性中心词之间。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本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附加与被附加的关系;但当中心词(或句子的旧语)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时候,在语义逻辑上,该动词的支配或关涉对象,即间接宾语,则是状语的某一部分,这两者所构成的动宾关系,就叫做状中式(或叫做状谓式)间接动宾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20.
动词“进行”是个很普通的常用词,在造句中,经常做谓语,如:“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其前可加状语修饰限制,如上例中的“正在”。“进行”是个及物动词,做谓语时,其后可带宾语,宾语一般是动词性的,如:“进行讨论”、“进行审查”、“进行分析”、“进行调查”、“进行化装”、“进行研究”、“进行批评”、“进行表彰”等。同时,也可以带补语,如:“进行下去”、“进行得挺顺利”等。此外,“进行”还可以做定语,或前加定语修饰限制等。严格地按照上述特点和规则使用该词,是正确运用该词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