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语用翻译的视角,在背景知识方面探讨了“文化补遗”在英汉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指出语用翻译中的“文化补遗”不仅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而且还能传播文化,促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2.
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等值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学中的重要议题,西方语言学翻译派对等值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但国内外围绕它进行的讨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认为翻译等值并不是指原文与译文的绝对对称,而是在某些层次,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对翻译文本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讨论,等值将始终是原文与译文关系中的中心话题和重要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不等值现象。分析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文化、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五方面文化不等值现象产生的因索,并提出处理文化不等值的翻译策略,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不等值现象,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一方面译者应积极利用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传递原文文化内涵,减少文化信息的损失;另一方面译者不仅需要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还需进行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在西方和我国翻译理论界颇有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和文化交流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译文的风格和可接受性两方面讨论文学翻译的等值问题,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可以适当变通,但要尽力保持原文的风格,要力求与原文等值;与原文等值的译文具有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77):20-21
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千百年来,翻译等值理论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翻译等值理论在运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翻译等值理论观点、概念及流派,并且仍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关键之处在于译者要实现译文读者对译文中所有的语言信息和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语境信息达到最佳关联,以使译文读者能最好地理解原文作者所传达的意义。在语言的具体翻译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有意"不忠"的顺应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中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6-120
传统译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这种译论把翻译看作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语际转化过程。但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文往往是不“忠实”或不“等值”于原文的。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这些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有意“不忠”的原因。因此,翻译中有意“不忠”有别于“胡译”、“乱译”,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些译文,读起来费劲,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主述位的衔接,翻译起码的要求是在信息上尽可能与原文等值,信息等值是指深层结构而言,其中包含属于篇章表层结构的句子主述切分的等值,本文旨在分析主迷位对翻译衔接性和连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行为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行为,与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不但要做到“信”、“达”,即语体和语义的一致,还要做到“雅”,即体现源语言的文化气息,这就要求译员不但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了解并掌握两种文化的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来进行调整,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符合源语言的表达习惯,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采用翻译方法,合理转换文化差异,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要让译文与原文能形似又神似,即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必须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深谙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作者的原意传真给读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详细的例子分析诗歌翻译的三种差异现象:信息增值,信息减值及信息失真和扭曲。并从语言差异,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读者与译者的多层次,文学底蕴和文化历史知识获得的差异四方面来考察译文和原文等值偏差的原因。作者试图寻找诗歌翻译中等值觅得的可能性,并对翻译诗歌的等值的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在保证中心信息等值的前提下,再尽可能多的保留其他各项的等值,那么就获得了最大等值率。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并非仅仅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译者与原文作者在认知模式的形成方面很可能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组织信息时的注意力分配上往往是不同的,注意窗理论可以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对表达式产生相似的注意力。因此,研究注意力视窗的分布与等值翻译的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凸现出来,形成文化冲突,使译文无法再现原文与原语文化的那种特定关系,这便是翻译的文化因素。不同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译者必须努力消除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原作者意图与语文读者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杨小勇 《海外英语》2012,(14):153-154,16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其文化背景后才能做到准确翻译,避免产生误解。该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及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使译文在各方面最大可能地与原文等值。  相似文献   

18.
任何企业都希望其品牌译文在目的语市场中能够被消费者接受,从翻译的角度上说,就是译文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实现交际功能。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及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原文信息及形式的传递而非翻译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的功能,它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性,翻译的目的就是在目标语语境中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从这一点上看,功能翻译理论适用于品牌翻译。  相似文献   

19.
语言转换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绝对等值在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有效的翻译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关联理论把翻译视为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译文作为一种阐释性文本在内容上必须与原文相似,并且使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没有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就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原文与译文关联度相对应的语用等值翻译是获得有效翻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晋尧 《现代英语》2023,(13):90-93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在各类文化作品中常常出现,并在各类翻译难题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以中国古典文化经典《道德经》为例,通过分析林语堂所著英译本中的汉英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揭示隐喻翻译背后的文化考量与策略,探究其译文如何达到“美译”之境,深入探讨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