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与电影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小说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艺术在叙事、表意、艺术表现和对作品诠释上都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茨威格同名小说和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部作品,论述小说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在叙事时空、语言表意、外在表现形式和对作品的诠释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郑雅心 《今传媒》2020,28(5):114-115
电影《相爱相亲》是中国台湾女导演张艾嘉的作品,它以平和细腻的电影语言和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叙事。电影围绕给外公迁坟这一事件,展现出老、中、青三代女人在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困境和成长。本文重点分析电影中男权主义对女性无声的压迫,在此困境中几位女性的行为表现和心路历程。经过一系列的情感碰撞与交流,她们在艰难抉择中让彼此都与世界达成共识,重获新生,进一步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路晓婷 《今传媒》2016,(12):96-97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从上映之初就受到了热议,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影片,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特殊而又宏大的背景,将陆焉识与冯婉喻温婉动人的爱情无限放大,选取陆焉识后半生的生活轨迹为叙述线索,将一个知识分子晚年的纯真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以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事内容的改编、叙事细节的不同、叙事主题三方面来阐述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相似文献   

4.
黄梦 《视听》2016,(6):82-83
徐静蕾,身兼导演、演员、教师于一体的公认才女,在电影创作方面风格独特。其最早的成名作、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同名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观众传达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影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叙述了女主角为爱追逐的一生,塑造了敢于同命运和社会传统做斗争的新女性形象。本文从电影的故事主旨、叙事方式和电影符号的运用上探讨影片中"女性主义"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王莉  周航 《新闻爱好者》2011,(23):111-112
"遭遇"是解读《交错的彼岸》的关键词,大洋彼岸两个家族几代人的爱情因"遭遇"而终成悲剧。何谓"遭遇"?是"男人遭遇女人、信念遭遇欲望、感情遭遇时空的那种遭遇"①。这种"遭遇"式的爱情,其实是一种追寻。蕙宁、彼得等人均以爱情的方式寻  相似文献   

6.
当代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已由被界定、被观看的第二性,逐渐步入重视女性自我表达与性别认同的现代社会,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更让女性从银幕边缘走向中心,《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在这转型期间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与史蒂芬·茨威格原著中男权意识的隐形书写不同,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男性置于被审视、被讲述的客体而让女性成为电影的主体,对传统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解构。陌生女人并不陌生,她只是万千女性的一个缩影,徐静蕾敏锐地洞悉了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桎梏,她对电影的改编实现了女性由缺席到在场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7.
《油炸绿番茄》并非一部激进的、取消快感的女性影片,它以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女人的友谊的故事,在经典叙事世界表象的裂隙处展露出女性视点中的世界与人生。  相似文献   

8.
蒋超 《新闻前哨》2014,(7):35-36
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多种主题相互交错、互为补充,本文以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主题为研究对象,从信仰、成长、爱情这三个维度作为切入点,研究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主题的特征与分类。  相似文献   

9.
王甫 《今传媒》2014,(5):8-10
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是文学艺术中相互关联的创作体系。在影视传媒迅速兴起,人类进入"读图时代"之后,这一相辅相成的创作体系,仍然是此消彼长、相得益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赵本山电视小品和《乡村爱情》三百多集电视剧持续热播引发了学界与业界对影视乡土叙事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CCTV-7优秀农业电视节目为样本,分析了乡土叙事的人文精神、草根形态和民生本色,为以叙事学理论基本观点研究电视节目创新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来探讨广告的叙事结构和意义生成机制,并以科勒马桶广告爱情篇为例,进行广告效果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索各种叙事要素在广告意义生成中所起的作用,结合以上两部分分析.尝试总结出时间性电视广告的主要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罗西 《出版参考》2009,(8):42-42
有个择偶统计学,正在等待爱情的女人一定要知道。 话说女人设定的爱情目标不外这些条件:男性,城市白领到老板阶层,25—35岁之间,身高1.70~1.85米,本科以上学历,体健貌端,无不良嗜好,有房有车为佳。  相似文献   

12.
彭蕾 《报刊之友》2014,(2):153-154
对80年代末的余华的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暴力叙事”,“死亡叙事”,“虚构的真实”等角度,虽然余华在1987年和1989年发表了俩篇标题带有“爱情”字眼的中篇小说,但是也许实在没法将“嗜血”的余华和“爱情”相联系,所以对于这俩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图以这两篇爱情小说为纬度,通过与“才子佳人小说”《牡丹亭》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解构爱情”的思路来凸显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并由此展开对先锋性文学的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对80年代末的余华的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暴力叙事","死亡叙事","虚构的真实"等角度,虽然余华在1987年和1989年发表了俩篇标题带有"爱情"字眼的中篇小说,但是也许实在没法将"嗜血"的余华和"爱情"相联系,所以对于这俩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图以这两篇爱情小说为纬度,通过与"才子佳人小说"《牡丹亭》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解构爱情"的思路来凸显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并由此展开对先锋性文学的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大江  张颖 《新闻天地》2005,(12):41-44
无数报刊杂志报道过网恋的危害:虚幻、耗费精力.甚至遭遇歹徒。 曾当过律师助理的江苏盐城女子杨华,目睹了一桩桩网骗案例,再加上好朋友陷入网恋陷阱,她出于义愤,决定化身男人.游弋网络之中骗取女人情感,再将经过和经验写成《网骗日汜》大白天下,以警示那些相信网络爱情的女人。  相似文献   

15.
对于《雨巷》一诗的阐释,我们习惯于以宏大叙事来关照。只是,当我们深入诗歌的话语结构,我们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的情爱叙事具有很强烈的暗示性。通过话语分析深入到叙事逻辑的内部,呈现出的主题却也远离了宏达叙事的遮蔽:《雨巷》是属于私密空间的爱情言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产青春剧尤其是以大学生活为主的影视剧,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爱情至死"的悬浮之风:事业线整体萎缩,生态失衡;价值观局部偏颇,三观失正。回顾历史,新中国的叙事艺术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从事业压倒爱情到爱情辗压事业的宏观变化;但环顾周边,国内外的优秀作品都证明了无论是偏重爱情还是偏重事业都能获得广泛的接受。对于当前的国产青春剧来说,亟待克服悬浮之风,扎根新时代,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  相似文献   

17.
《侧身的贾薇》:完满的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1,(12):26-26
贾薇,生于云南盐津,诗人。蓝皮火车,贾薇的丈夫和知音,两人的爱情,在圈内传为佳话。一个女人一生当中,或许会收到许许多多份生日礼物,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让女人心动的呢?  相似文献   

18.
爱情的写作     
女人用来写作,即是寻找本色的源泉,而本色通过我们的内心摸索被认为是我们的音符。杜拉这样说过:“进行创作的女人最有可能达到作家已达到的自由,虽说作家必须习惯于焦虑和绝望,即女人们共有的问题,这些问题——这样她就遇到了所有这些问题——同一个最高值不可分离,这个思辨理智无法理解的最高值就是爱情。”每次都是如此,我写作的故事大都是与爱情有  相似文献   

19.
王金枝 《视听》2022,(2):54-56
青春校园网络剧的叙事大致分为用户生产期、专业平台制作期和成熟产业期三个阶段.其叙事三阶段的差异呈现出青春校园网络剧在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手法、文化内涵上的转变,主要表现为由"全景式"转向"焦点式",由"青春爱情中心论"转向"青春多元论",回归现实主义,逐步向主流文化靠近.这些变化是青春校园网络剧探寻自我价值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延安爱情》将爱情叙事融入历史的真实背景,通过众多艺术真实的人物默默地传达对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对战争的表现侧重人性的反思,成为一部风格独特的红色题材剧,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