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4年3月,笔者对刘建明教授进行了采访。这次采访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中国传媒和他提出的对中国传媒的批判理论。这位学者早在多年以前,就对中国今天社会及媒体提出令人瞩目的分析与预测,批判成果卓著。他的学说远远超越新闻学本身,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批判性的思考,成为中国媒介批判理论的引航者。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媒体消费主义的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果 《东南传播》2011,(8):8-11
中国正在进入消费主义社会,以往的消费主义研究缘自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者通常采用批判的观点看待产生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但我们并不能完全套用适用于西方发达、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主义理论来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进行衡量和评判。特别是当我们将消费主义的考察点集中到中国情境的时候,探讨中国媒体如何制造媒体消...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4):52-55
<正>十多年来,我颇感快慰地同曹晋教授围绕诸多学术研究和教育项目展开了合作。一直以来,我非常欣赏她作为学者、教师和团队管理者的卓越才能。因此,我欣然为本书提供一些西方学者在媒体、传播以及信息技术批判方面的佳作,这些学者也慨然和中国学者及学生分享他们在批判理论、社会阶级、社会运动、传播技术以及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成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降,批判传播研究就已成为西方学术研究的一大重要传统。这一批判传统借鉴了卡尔·马克思以及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5.
赵晓楠 《大观周刊》2011,(28):213-213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是冯亚东教授于1998年写的一部较早的著作。书中从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性和刑事违法性三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辨析,创造性的提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不在于社会危害性,而在于应受处罚性的观点。如果把本书比作一幅画.那么对社会危害性的描绘可谓浓墨重彩,而应受处罚性与刑事违法性则相对着墨较少。如果说作者对社会危害性的描绘属写意风格——重点从理论上进行论述.那么应受处罚性和刑事违法性则明显的带有写实的味道——与实践联系较密切。之所以造成同一种画中不同的风格,可能与作者创作的时间跨度较长有关。不管怎么说,本书浅显易懂,尤其适合刑法初学者,虽创作时间较早,但今天看来仍不过时。本文按作者的思路,从犯罪的三个特征入手,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介绍,并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授李宗桂的新著《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当代出路的专著。作者以现代文化发展为观照,以新型文化体系的建构为追求,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历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解析。作者考察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文化批判思潮和文化重构理论,以及港台、海外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种  相似文献   

7.
权力是传播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本文文献检索所使用的关键词。在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权力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如何跳出传统宏观权力观的桎梏,另辟蹊径从微观权力视野下解读新媒体与权力关系理论热点,这是本文文献检索的基本依据和研究的逻辑框架。本文试图通过对欧美国家在新媒体与权力关系理论方面重要研究成果的解析,揭示欧美学者在批判理论研究上的特色及其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8.
最近,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冯玉忠教授文集第二卷《市场体制与文化》,真实全面地再现了这位学者、理论家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冯玉忠教授是一位“实践型”的理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多因为反映普通百姓的意愿心声,直接从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理论资源而被广泛称道。翻开文集,你会时时觉得一股股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浓烈的情感扑面而来;细读文章,你会处处感到一种由社会生活实践激发的理论思考所具有的锋芒与力量。早在50年代,他就从农民对指令性种植计划的本能的抵制中,接受了一次价值规律的启…  相似文献   

9.
张娟 《报刊之友》2012,(1):142-143
就社会学理论的分类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依据不同范式来分类,瑞泽尔将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的范式,即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后来,又有很多学者在改进此分类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分类观点,本文企图对此做出梳理。  相似文献   

10.
张娟 《今传媒》2012,(1):142-143
就社会学理论的分类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依据不同范式来分类,瑞泽尔将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的范式,即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后来,又有很多学者在改进此分类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分类观点,本文企图对此做出梳理。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8):25-32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并分析当前国内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探讨、研究方向以及对该学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求全景展现在当前国内传播学界重要学术期刊以及相关研究专著中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格局。参照当前西方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情况,可以进一步发现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论、主要观点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有着明显的研究差异,这对考察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在中国传播学界的研究情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进对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相关理论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美国杜克大学弗·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大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专题的“讲演录”。杰姆逊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在“讲演录”中,向我们介绍了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各种观点和争鸣,并从中有所吸取和创造,希望对马克思主义有所发展,使之能够圆满地解释当前资本主义的各种文化现象。杰姆逊在考察资本主义文化时,没有将文化分作不同的门类来  相似文献   

13.
档案双元价值是由湖北大学覃兆刿教授提出,用以解释档案的管理功能与社会意义,并评价我国档案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论观点。它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学界在档案学基础理论领域所提出的极具创新意义的观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投入到对档案双元价值的研究中,档案双元价值论也开启了由学术观点向学术理论转型的进程。本文将着力于分析档案双元价值从观念的发源到理论内涵的发现、发展的理论转型过程,并对档案双元价值论的未来发展与可供研究的空间进行阐释与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2):23-26
综艺节目逐渐成为各大卫视争夺收视率的主要武器,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批判后现代社会的一些观点或许能对这一现象的愈演愈烈之势进行解读。从这位西方批判学家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电视节目"纯娱乐化"、"泛娱乐化"的背后有着对后现代媒介更深层的批判意义,本文从鲍德里亚针对后现代传媒的几个主要观点入手深层次解析娱乐现象,从媒介现象剖析媒介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本性的异化与影响,并另辟蹊径寻求解法。  相似文献   

15.
该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目前主导美国社会及世界越来越多部门的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作了颇具洞察力的分析和批判。作者以马克思·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为依据,向人们提出了当今世界麦当劳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该书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社会学和组织与职业分会的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岁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宋小卫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著文评点一年的学科进展,评述了当年的四部新著,包括赵月枝教授的《传播与社会》、喻国明教授的《微博力》、邱林川和陈韬文教授的《新媒体事件研究》及李彬教授的《清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对《清潭杂俎》的点评是:该书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新闻与社会的一系列命题,涉及理论、实践、研究、学习、读书、思考、文化修养、批判思维等.既含严肃思索,又兼文笔轻快,学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从而感悟别样的专业意味.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于丹等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客开讲,“品三国”,解读汉代人物、《论语》和《庄子》等古代经典,因观点的标新立异、语言的通俗流行以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明星学者”,从普通的教授变成“超级教授”,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于丹”现象。观众中有坚定的拥趸者,也有表示不屑和质疑的,不同的心态和声音反映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品”、“解读”、“心得”就是一种解释,本文试从解释学角度来分析“易中天于丹”现象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反响,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雪 《今传媒》2012,(1):7-9
春华秋实三十载,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教授几十年来俯首甘为孺子,将满腔的热情与汗水挥洒在安徽大学校园中,同时作为一名知名学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工作以来,对新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人际传播思想投入较多精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次访谈中,芮教授对自己多年来的几部学术研究观点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变迁》中的话语理论影响深远。其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不过费尔克拉夫对福柯的解读与福柯原著存在很大误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费尔克拉夫和福柯的原文出发来质证该误读。费尔克拉夫认为,福柯话语理论的“话语建构性”“话语实践意义由它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权力的话语本性、话语的政治本性、社会变化的话语本性”等观点“弥补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不足”,同时批判福柯“缺乏对语言文本、实践以及抵抗性权力关系关注”。但本文在分析福柯的理论后指出,费尔克拉夫在展示福柯的话语理论时,不但忽略福柯“话语”概念的内涵,而且没能理解福柯权力在主体、社会现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权力关系的抵抗性特征与存在条件,片面强调话语的作用,把福柯的话语理论化约为“政治话语本体论”,一种“特别话语”的结构主义。尽管如此,费尔克拉夫从福柯处启发的话语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实习,有一次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来报社做讲座,他当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深以为然.张志安教授认为“无社交无新闻”,大致意思是如今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大家获取新闻的常用渠道,比如微信朋友圈. 与父母一辈盛行心灵鸡汤和养生大法的朋友圈不同,新生代的朋友圈确实是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新闻学子而言,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甚至还称得上是攫取观点的捷径.朋友圈里的教授学者、媒体老师以及同专业学生的分享和点评都是新鲜资讯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