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阮兴 《档案》2011,(1):27-29
20世纪初,清廷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迫于时势的发展,更主要为挽救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经立宪派的多方策动,在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归国之后,清廷于1906年9月1日颁布上谕,决定“仿行宪政”,不过又宣称:“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操切从事,须先从改革官制入手,廓清积弊,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政期间,清政府从不同角度效仿、移植日本制度,创办新式官报即为一例典型.文章以1896-1911年出现的新式官报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日本官报对中国的影响.研究表明,日本官报的内容体例、运营模式以及办报理念逐渐被中国接纳.受其影响,中国官报在内容上以文牍居多,在管理上采用印刷办报一体的经营模式,在理念上视媒介为行政机关,呈现出与民间报刊不同的特性.从制度移植视角展开的审视,有助于重新理解中国官报的发展,它表明清廷自我变革的努力,而不只是全然因循守旧.  相似文献   

3.
韩涛 《历史档案》2011,(3):79-90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906年11月6日),清廷颁布官制改革上谕,其中规定:"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这一上谕,拉开了晚清司法改革的序幕,从法律上宣告了晚清全国最高专门审判机关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有近代意义的最高法院,它的设立,打破了传统行政权力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司法权在近代国家机构中谋得了一席之...  相似文献   

4.
维新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报刊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出了五种方式,在这复杂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对于报刊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控制体系。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们在晚清"督抚擅权"与"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下,在与维新报刊的交往过程中以督抚利益为基础,并扮演着核心的交往角色。整个交往秩序体现了极其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缺乏制度、法律等清廷制度体系的参与。交往秩序显得离散和无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晚清特色的报刊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5.
侯强 《历史档案》2007,1(3):99-104
清末,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带来社会对大批新式人才的急需,尤其是法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1905年清廷又诏废科举,改兴学校,断绝了以功名为进身之阶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和瓜分豆剖的危险境地。千年变局的严峻形势迫使清廷全面检讨并调整其防务,在边防观念上经历了由闭目塞听到师夷长技、由夷夏之防到中外之防、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重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7.
近代,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时,表现得腐朽无能,步步退让,以至于丧权辱国。但在关于澳门地位问题的多次谈判中,却表现出少有的坚持。清政府与葡萄牙方面虽然针对澳门地位问题先后多次谈判,但直到清廷覆灭,也没有放弃澳门的主权。  相似文献   

8.
韩敏  连东 《兰台世界》2015,(9):37-38
清代法律教育一直游离于社会教育边缘,没有被纳入教育范畴,致使广大民众无法了解和接受法律教育。清末,随着清朝实力的衰败和洋人的入侵,清廷对法律教育解禁,在学习吸收西方法律基础上,推动了清朝法律教育进步与革新。  相似文献   

9.
晚清中国由农业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过渡到以工商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但清廷却在攫取商人税收贡献的同时,缺乏对民间经济应有的保护,天津商会组织的成立,为商人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组织机遇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晚清《钦定大清商律》是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历史产物。由于立法仓促,《钦定大清商律》带有诸多鲜明且矛盾的法律移植内容,尽管其深受大陆法系立法体例的影响,但仍保留着一些晚清时期我国特有的商事惯例。  相似文献   

11.
法律移植在法学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推及档案学界也同样是受用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档案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档案法律移植对中国档案法制建设的作用,最后提出两点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中国由农业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过渡到以工商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但清廷却在攫取商人税收贡献的同时,缺乏对民间经济应有的保护,天津商会组织的成立,为商人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组织机遇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晚清警政建设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警察制度的引进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置身于晚清政局腐败的大环境下,很快走向腐败。其腐败表现在: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扰民滋事,警匪勾结,警察嫖、赌、毒,警察为贼,媚外,警容风纪差等几方面。晚清警察腐败对清廷警政建设产生了严重的销蚀作用,使清末政局恶化程度向更深层次发展,对晚清及民国初年政局均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地方大员纷纷设立书局。而地方书局的兴盛,得益于清廷重建统治权威的需要、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以及晚清时期中体西用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出版参考》2006,(8):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汪琴 《出版参考》2006,(3):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17.
江涛 《北京档案》2020,(5):44-46
中外医学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交流方式多样,到晚清时期,这种交流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国际医学会议。从1881年第一次参加会议开始,晚清时期与中国产生关联的国际医学会议有58次[1]之多,占了晚清各类国际会议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可谓大宗。这些会议除了1911年初在沈阳举行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之外,其他各次均由欧美国家主办,因此,会议资料的翻译是参会过程的重要环节,会议名称更是需要首先被译为中文,以便在清廷内部流转。  相似文献   

18.
清末修律是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这次事件没能挽救颓败的清政府,其成果也没能在清政府下实施,但是这次改革使中国的法律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侯吉永 《档案》2013,(2):20-22
20世纪初,晚清政府下诏新政,假立宪中却有真改革.宪政思潮随即席卷而来,铁板一块的封建公文出现新变化:效率意识抬头,清廷废黜题本,简化文法;议会政治出现,平等行文被迫提上日程;国会请愿活动掀起高潮,呈文新变,酝酿着传统公文大众化、平民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张运君 《出版科学》2011,19(2):95-102
晚清政府对书籍的检查,重点是审查其有无"违禁"内容。清政府既沿用传统的查禁方式,又采取前所未有的新手段。对"违禁"书籍案件的处理,涉及到"书"与"人"两个方面,其中对"书"的处理,一般有禁止售卖和销毁两种途径,而对"人"(作者、出版者、印刷者、售卖者)的处理,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限制和惩罚。对于清廷实行的严厉的书籍检查政策,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反应不一。晚清政府力图通过言论控制以稳定统治,但效果甚微,反而刺激了被禁书刊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革命势力的壮大,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