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词是宋朝的文学代表 ,但宋人对词看法不一 ,争论很多 ,尤其是词的体性如何 ,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力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并认为这是宋人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是否突破心理定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宋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来看,宋人普遍推崇老年之诗歌作品,并以老境为美,"老"是宋代社会公认的一种美学风貌,这种审美趣尚使宋诗凸显人文世界和理性思辨,体现了宋代文化成熟型特征。宋人尚老的美学风尚,一定程度上是学习杜甫其人其诗的结果,又与宋代社会特殊的世相人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建国之初就有意与宋联合,后来,宋人主动前来请求结盟,自然是求之不得之事。阿骨打虽然希望得到宋朝的援助,但他不同意以比宋朝地位低下的身份乞求宋朝的援助,而是希望在对等的条件下与宋交往,并使自己的国家在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阿骨打在与宋联盟中注意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权益,但他又与金朝一般大臣的贪得无厌有所不同,反对败盟,主张与宋继续保持盟好关系。  相似文献   

4.
山谷论诗,本与书画相通而归于脱俗之旨,这反映着宋人的审美风尚。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也应在此旨趣中获得真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依样画葫芦     
成语"依样画葫芦"出自陶谷的一段故事,《续香山夜录》和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都载有这件事。陶谷,宋朝人,才学很高。赵匡胤做皇帝的时候,陶  相似文献   

6.
试论《于湖词》在宋朝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词集题跋、词选和词作,传递出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在宋朝传播的丰富内涵,前两种形式表现出对《于湖词》豪迈雄壮和清旷秀雅词风的认可,而考察宋人词作对于湖词句的化用,我们确定张孝祥乃南宋初期豪放词坛的重要词人,其词对后来的辛派词人或辛派推崇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代译语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官方译语,一个是民间译语。宋代中外交流中译语的职能除了口译、笔译、中介、担保、助理以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在外交活动中担任礼仪人员。宋朝时期由于日本和高丽还使用汉字,所以日本人和高丽人能够通过笔谈的方式与宋人交流,语言障碍较小。宋朝优越的文化地位造就了汉语的强势地位,而同时这种文化优越感又造成了与蛮夷打交道的译语的低下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仁俊的辑佚之作《西夏文缀》卷,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汉文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共辑录汉文西夏公文21篇。罗福颐辑《夏文存》其《外编》各1卷,专门纠正《西夏文缀》辑录之失。宋朝赐与西夏的诏令公文,集中地反映在宋人辑录的《宋大诏令集》中。王氏、罗氏及宋人之作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汉文西夏公文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9.
谐趣的借物嘲人在歌伎优伶盛行的宋代,舞台歌榭上常有唱“合生”,“合生”是民间的咏物抒情和杂嘲合流而成,具有俳优语言的戏谑性。比如宋人张齐贤《洛阳(扌晋)绅旧闻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有谈歌妇人杨苧萝,辩慧有才思,少师扬  相似文献   

10.
两宋绘画受当时政治经济、时代审美风尚等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诗意“写实”的艺术,宋画的“写实”非物象描摹,而是记写瞬间美、永恒美的艺术,是赏悦的艺术,是达自然之道的艺术。现代花鸟画虽在造型、构图、色彩、表达方式等方面与古人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现代花鸟画画家仍需向宋人学习,学习宋人的“敬静”严谨恪守的画品、热爱自然的心态、注重内在身心修养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张福清《北宋戏谑诗校注》《南宋戏谑诗校注》辑录了4270首戏谑诗,这是学界关注较少的一部分诗歌,有助于对宋诗作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二者收集校注戏谑诗数量多而全面,校注仔细;考源察流,为"戏谑诗"命名提出了新的看法;辨析清晰,补充了已有笺释校注之不足,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宋代戏谑诗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人岳珂辑《金陀粹编》卷19《家集》10里,收有其先祖岳飞的《金沙寺壁题记》,谓:“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  相似文献   

13.
吕肖奂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2):29-35,43
宋代大量送迎本国出使高丽使节的诗歌,描述了对通往高丽的海道以及对高丽文化的大体想象。宋代诗歌中出现了高丽使节、僧人、商人以及画家的身影,其形象一般比较概括且符号化,有的则具体可感,代表着宋人对高丽人的大体认识和印象。高丽文房用品、佛教用品、土特产以及日常用品大量进入宋朝,这些器物及其承载的高丽文化,引起宋朝诗人赋咏的兴趣,成为宋朝诗人认识高丽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宋代诗人因此而了解到属于同一文化圈的高丽文化,却异于"华风"或"华风"之外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宋人笔记中写道:“东坡谪齐安,日用不过百五十。”意思就是说,苏东坡下放到湖北黄州以后,小日子过得俭省,每天花不到150文。150文是多少钱呢?在北宋前期,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一斗小麦卖15文钱,如果碰上丰年,每斗小麦只卖7到8文。宋朝一斗有6.64公升,按每升小麦1.56斤估算,一斗小麦重约10斤,现在普通的小麦大约1元一斤,需要10元钱才能买到宋朝那样的一斗。  相似文献   

15.
在乐府、声诗并著的宋朝,宋文人士大夫肯定“选词配乐”的歌曲古法而轻视“选词配乐”的乐府歌词,他们认为“选词配乐”合古法,并且继承诗之“六义”美刺之法。本文以宋人的文本理论为依据,梳理其观念中的歌曲古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视频短片有一个从戏拟走向戏谑的过程.模仿、戏拟和戏谑有本质的差异.戏拟是滑稽的模仿,是对崇高的反讽;戏谑抽空了戏拟的内涵,成了无思之谐.在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幽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剂;在快乐原则的诱导下,网络视频走向了戏谑;在泛喜剧化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真正的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代的代表文体里往往隐藏着这个时代的某些特质,宋朝是一个极弱的王朝,也是一个温情的王朝,"看山看水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一弯晓月,一滴秋雨,一盏青灯,一叶残柳,都能唤起宋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于是,"词"这种文体以它细腻感伤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现存的2800多首梅尧臣诗和800多首欧阳修诗中,梅欧分别有42首和30首戏谑诗.梅尧臣早期戏谑诗的特点是:戏友朋之作,体现了宋诗情感的私人化;戏食物之作,反映了宋诗的日常生活化.欧阳修早期戏谑诗的特点是:戏赞友人之品性、志趣,显示了欧学唐音的痕迹;在贬所的戏谑之作,名为戏,实则抒发心中之愤懑或自我宽慰之词;自嘲之作...  相似文献   

19.
洪皓在金国十分注意留心收集源于宋朝的文献,几经努力,他收集了一些藏于禁中的珍稀典籍,如书籍、文书、私家目录等,其子在各自的著作中对这些文献进行了部分征引。洪氏父子的活动,从侧面反映了宋人对典籍的重视以及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注重对新文献的使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阳清 《天中学刊》2006,21(6):78-81
作为诗歌创作的必要因素,才学大致可以包括才气与学问,优秀的诗人常融二者于一体。自“西昆体”以来,“以才学为诗”逐渐成为宋人诗歌创作的潮流。诸如此类的创作,要求阐释者有必要根据作品来进行“以才学为注”的阐释。而今人注今人之诗,在有宋一代成为时代风尚,同样是这种阐释方式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