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疑为线索,要热情地巧妙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每提出一个疑问都是对课文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是参与能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芳 《教师》2012,(6):76-76
一、在鼓励学生质疑中培养创新能力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大疑则进”。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果索因,追根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开端。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这样引导:同学们,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李政道教授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我把学生划分为有善于提问的、不善于提问的、介于中间的三个组别。对于善于提问的,积极鼓励,大胆启用,在全班起到引领作用;对于不善于提问的,要对症下药,重点培养;对于介于中间的要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释疑。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起点,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并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同时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学内容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质疑;让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在这里,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鼓励并帮助学生完善大胆的想法,把奇特的幻想变为符合科学的思维和行为,将原始的猜测、假说进行理论和实验的验证等,使学生持续保…  相似文献   

6.
质疑是探索认知的开始,对激发学生好奇心有着促进作用.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可见学贵质疑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节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质疑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给予敢质疑的学生积极评价,为学生质疑创设良好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大胆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教材、怀疑权威的精神,教育和鼓励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胆质疑,要让自己的思维“飞起来”。具体措施:每学一篇新课文,都布置学生进行阅读预习,在预习时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以作业的形式上交老师,  相似文献   

8.
“五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疑问为引线,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可分为“自学生疑—讨论排疑—点拨解疑—练习化疑—创造质疑”五个基本步骤。其中“创造质疑”一项,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不可强求一律。下面仅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对“五疑式”教学法及其运用做一些说明。一、自学生疑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篇等提出疑问,然后利用工具书等参考资料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弄不清的都勾画出来,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初读课文后,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林黛玉和贾…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采用质疑与求异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时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疑”、“异” ;另一方面要寻找“疑”的切入口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芽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要充分尊重学生,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教师不仅不应指责,而且还应肯定其大胆质疑的精神;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有价值的问题,应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出答案;对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煜琴 《吉林教育》2000,(10):21-21
设境激疑:教师要努力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疑问,质疑一直贯穿课文始终。学生有了“疑”,自然就产生释疑的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使其处于渴望求知的积极状态,以较强的好奇心和饱满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一、保护好奇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质疑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可对于我们来说 ,这一点往往是最难做到的。让学生质疑 ,结果不是冷了场 ,就是学生所提问题价值不高。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示范课 ,课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第一课上 ,教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提出不懂的地方。结果大部分学生所提问题价值不高 ,有个学生甚至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马”是什么意思。当时 ,大家都觉得好笑 ,可我们不妨在笑过之后打个问号 ,难道是孩子智力有问题吗 ?我想不是 ,唯一的原因是我们…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质疑一般经过有疑一无疑一有疑的过程。要使学生有疑,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问并大胆质疑。经过质疑后,学生往往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便开始处于无疑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和时  相似文献   

15.
<正>一、立足课文题目,训练质疑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必须经过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随后解决疑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教师应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交流。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相机教学“崛”字,正音,指名朗读课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说说你们有哪些疑问?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生成的"催化剂",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课堂生成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营造生成空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课堂上的问题应来自于学生,而不是来自于教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积极利用错点资源,拓展问题生成空间。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篇篇看似浅近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对文中重点句子及精彩段落、课文插图、文中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进行质疑,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从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李政道语),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在质疑方法上给予指导,交给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人人参与,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1.抓住课题生疑。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审视题目,引导学生生  相似文献   

19.
一、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陶行知先生的诗句“发明千干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证明了“问”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如:教《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看谁能提出最有见解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提出:《梅花魂》的“魂”具体指梅花的哪些方面?外祖父为什么那样赞美梅花的精神?又为什么由花及人?外祖父为什么要让作者保存…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疑问,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让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书上。由于基础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就不一样。教师要对不动脑筋,从习题中抄来“疑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二、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