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成习惯是我们的失败”,美国文艺理论家佩特说,“我们必须做的,是永远好奇地试验新的意见,追求新的印象……”.这种新意见的试验、新印象的追求,对于一般初学写作者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经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角度而言,写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求异——创新”.“模仿”是求同思维的训练.“求异”是模仿的发展,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形式.此阶段要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生疑质疑,提高独立思考、求异探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求异思维在学习知识尤其是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极为重要,学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求异思维法去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一定要懂得求异思维的原理,以及求异思维的重要性;一定要懂得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即调动学生利用“求异思维”学习数学方法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求异思维”学数学的好品质;教育学生利用“求异思维”学习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思维与教学”这个问题一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需要,又是发展智能的中心问题.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探讨,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在开发学生的思维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统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求同思维上,仅仅要求学生从“同”的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学生求得与教师,书本上相同的见解,明白无误地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标准合度,教学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要按教师讲的去办,也就是传习式教法.回答问题要用“书本上的原话回答”或“照我说的说”.这种求同思维统治了我们部分教师的教学,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求同思维对于获得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仅限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是很难达到思维的高级阶段.所以必须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逻辑关系和抽象空间,求异思维的培养是打破学生主观思维的重要方式,推动学生向着新的学术领域进发,从而对问题进行求解分析,可见求异思维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现有的中职数学教学状态出发,针对当前学生的求异能力水平提出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寻找新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结合教学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培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工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主要包含“开创性活动、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成果”三个要素.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思维风格开放与包容、灵活与敏捷;思维方式发散与收敛交错、确定与不定交织、求同与求异交替、形象与抽象交融、逻辑与非逻辑交叉、直觉与顿悟交汇;思维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超越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数学因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比较独特的作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从“明确课程定位,深化教学改革;使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矛盾法。提出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例:西安事变时,在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就“杀”还是“不杀”蒋介石,提出矛盾的问题,请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杀”,有的学生说“不杀”。教师进一步提问:“杀”为什么?“不杀”为什么?如果杀了蒋介石,中国会出现怎样的历史局面?西安事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让学生思考。2.反向思维法。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思维能力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发散性等。我认为思维的发散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或同一来源出发,探求不同的答案或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它思维方向分散,富于联想,思路宽阔,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它的重要性在于:只有经过求同、求异的多次反复,思维才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才有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0.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初步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必要的,它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独待的优点,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所谓“导”者,即教师自始勿须多讲,而以提问与多指点代替”.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遇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是改变陈腐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使之达到最优化的关键.提问设计得好,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因为教师对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教师  相似文献   

12.
从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动手操作、发散思维、集中思维五个方面论述数学思维创新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浅谈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示实验 ,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是任课教师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 ,我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拙见。1 创境激思情境 ,是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所造成的气氛的总和。情感是思考的内因 ;环境是思考的外因。“情”与“境”休戚相关、紧密相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一堂生动而成功的物理课 ,应建立在良好的情境之上。运用演示实验得天独厚的“再现”功能 ,可有效创设一个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如用“试管煮鱼”、“怒发冲冠”、“十里长街”等有惊…  相似文献   

14.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今世界广为流传,其“原本性”的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被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这种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对舞蹈教学也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价值,它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舞蹈的感悟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我们思考与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以及重新审视舞蹈教育的育人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一、好奇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创造才能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天性的“好奇”,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好奇心的表现,其实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新形象、新事物的高级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包括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思维的立体性等内容.能否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能否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僵硬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奇思异想,教育就像一个模具制造着同一模式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奇思异想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欢乐,让他们的思维在奇思异想中起飞,从而拥有自己独立的灵魂、独特的思想。一、奇思异想在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传统束缚思维定势是指思考问题时的一种习惯性,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依靠已有的知识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传统的观念、理  相似文献   

18.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数学教学要标新立异,改变观念,注重能力培养.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求异情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思、多问、多变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开发智能,提高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求异思维的特点入手,论述了求异思维在新闻采访中具有激发创造精神,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新闻竞争等功效。  相似文献   

20.
调整和转换朝鲜族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适应现代化实践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始,朝鲜族基本实现了从依附的思想向自主意识的转变;从求稳怕乱的观念向敢于竞争的观念转变;从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这说明朝鲜族群众的“实践意识”得到显著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朝鲜族思维方式应在求时性、开放性、创造性、系统性、多维性思维方面努力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