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巨大力量——学校文化力。按照其字面来解释,学校文化力就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内外所有成员所产生的各种力量。其中,既有内力也有外力,是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表现。  相似文献   

2.
姚建光 《生活教育》2008,(10):28-30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对于学校文化"愿景"而言.这是一个极好的隐语。我们之所以用这样的隐语而不是其他来描述文化.是因为当一种文化失去了与我们可以称之为"亲族关系"的东西时.我们认为这种文化是有缺陷的。而学校文化正是把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它是一个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特有的教育标识。因此,用这样的隐语我们实际上是在建构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学校变革,尤其是学校文化的变革,仅仅依靠外在的改革动力是难以奏效的,唯有激发学校内部的改革动力,才有推动学校实质性转型的可能.在学校文化的认识上,应更加关注"分化"与"模糊".学校文化就是具有多元性的教师生活本身,而非嵌入学校生活的具有同一性的东西.由于这些力量具有潜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需要人们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心去发现、呵护和培养.  相似文献   

4.
置身于一所有特色的优秀学校,总能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不断地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人感动、兴奋。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师生崇高情感和进取心的东西就是学校文化。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谈谈教育生态理念引领下的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5.
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学校的本质定位和发展根本,更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学校不仅是一个场所、一个机构,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共同载体。可是现实中,教育外在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内在的东西越来越少;学校越来越繁荣却也越来越干瘪,越来越豪华但也越来越贫瘠。说到底,是丢掉了学校的根本内核,丢掉了学校的文化主体存在。  相似文献   

6.
教育民营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深层次的东西即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会出现并且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转向:商业文化与俗文化侵蚀到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缺少了对正义和对弱势支持的因素而富于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学校精神文化受政治化影响会减弱,但受市场主义的影响却越来越重。我们必须重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一种正义的、富于教育精神的纯洁的学校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学校文化"已成为职业学校"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并不因为常谈而显得多余、乏味,因为在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上还存在片面的认识和偏差的行为。有人说,学校文化就是"花花绿绿""热热闹闹",活动要丰富,形式要多样;也有人说,文化深不可测,不是学校研究和追求的东西,职业学校职能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当然,更多的学校管理者觉得文化确实需要,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者  相似文献   

8.
时下,有不少的学校为了营造教室的文化和学习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很多图表书画之类的东西,笔者感觉教室文化正在呈现出:"繁、杂、多、浅、乱"之势.这种教室文化的过度渲染,有时不但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反而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深受班主任指导方式和风格的影响。以前,"专制型"班主任用指令、命令来管理和支配学生的一切行为,但这是一种专断和强硬的班级管理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随着"企业文化"、"医院文化"、"建筑文化"等概念的相继提出,在学校也流行着一种"班级文化"的概念。它和以往的班级管理不同,体现了更多的软约束和人文关怀,它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有之,根据西方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分析,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国外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组织文化到学校文化的过程,而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的演变。这种变化既是学校文化理论研究视角的不断调整和价值取向的不断更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转向。  相似文献   

11.
学校的特色就是学校的个性,它更多的是文化的东西(即文化个性),包括学校的教学规范、精神积淀、价值取向、师生共同追寻的行为准则等等。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学习、借鉴,但不是复制人家的模式。有的东西在人家那里是经验,用在自己学校却不灵验。我们不是有句古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吗?这是因为,学校个性的形成需要积累,  相似文献   

12.
陈宏伟 《辽宁教育》2012,(18):62-64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批批否定,而是一代代传承。我常常想,我应该在我的任期内,为我的学校和老师们留下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呢?歌星王菲说:"我希望大家忘记我,记住我的歌。"我想,当我离开一所学校的时候,我希望这里的人们忘记我,但我与大家共同努力所积淀下来的东西还在,那种东西,就叫文化。文化人,终究是需要文化来引领的。于是,便有了关于"格林文化"的思考与实践。一、学校文化的理性思考学校文化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校长的教育愿景,其次体现的是教师的价值观念,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呢?它主要来源于"对学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培养什么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全国两会,有政协委员提出"文化领域里也会出现‘雾霾’"。对此,我们不禁反思,学校文化中是否也会出现"雾霾"?出现了"文化雾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一、审问——警惕学校"文化雾霾"教育是培养民族灵魂的基础工程,学校是传播文明的摇篮。学校文化只有至真、至善、至美,才能真正提升办学水平,才能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者、传承者和发展者的重任。现在,很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却依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此处的"内涵"除了包括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学校组织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内在动机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弹性组织文化来改变现状,这种符合"美学特征"的组织文化,能充分表达学校的管理艺术品味,并且展示现代学校的形象.本文拟从组织文化作为切入点,针对学校组织文化内涵的构建,以及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美学艺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反思意识、理性精神、民主意识、自由意志、契法精神、健康国民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的活动,但这种追求却在学校日常孕育的微观文化中被不断地消解,这种微观文化主要呈现出规训性、技术性、重复性思维和功利性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微观文化与我们的日常学校生活相融合,最终成为现代国民教育的内在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16.
崔晓莉 《辽宁教育》2013,(8X):69-69
<正>校园环境文化属于学校文化中的有形文化,包括体现学校文化的一切建筑、环境、设施和设备等,使学校处处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是环境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校园环境文化承载的必然是学校的无形文化,即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大连西岗区委书记在"六一"慰问师生时说:"学校,最重要的是习惯养成性教育,在习惯养成性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学校环境,而支撑环境的就是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当下,文化是挂在许多校长嘴边的一个热词。特别是当学校物质的东西应有尽有、堪称"世界一流"的时候,我们突然悲哀地发现,眼前竟是一片空洞苍白。"有大厦无文化",成了大多数学校的流行病,也成了我们与"世界一流"的巨大落差。知耻而后勇。一批先知先觉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锐 《湖南教育》2004,(18):10-10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于学校环境、体育活动和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一种体育意识层面的东西,是凝聚和激励师生的重要力量。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要从改善环境、开展活动、健全制度和培养体育精神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学校文化应具有草根性。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本土化的色彩"、"本色化的个性"和"本真化的内容"。目前,我校初步构建的校本文化的大致框架包括学校办学的理念文化、德育的"孝道文化"、课堂教学的"让学文化"、保障服务的"精细文化"等方面。校本文化是学校精神和学校意志的集中体现,建设学校校本文化是提升学校自我发展力的路径之一。农村学校校本文化的建设必将有助于其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校品牌的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