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有机会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新闻。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地市报记者,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只要用心学习,也同样能写出有全国反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遇到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缺乏动辄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没有,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来。  相似文献   

3.
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但受限制并不表示没有机会,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地市报记者应该在以下7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4.
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套话和空话较多,缺乏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实,即使有一些事实,也是谁都能想到的,而一般人能想到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新闻的。那么,是不是身处基层就找不到值得报道的东西了呢?新疆经济报“西北军事”版有两个头条均来自连队,写出了新闻。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篇文章。军营生活相对大千世界的社会来,是较为单调、简单的。如果能够将部队新闻写出“思想”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地方通讯员会有较多的启示,更应把新闻写活。一篇是: 面对乞丐长达半小时的乞讨(肩题) 巩建说:不!(主题) 本报乌鲁木…  相似文献   

5.
王勇 《中国出版》2012,(15):53-54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我党对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具体要求,而作为服务对象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工人报,其记者一贯有"平民记者"之称,这给他们写出精彩的民生新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但前提是必须植根于基层的肥沃土壤。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适逢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两项活动的目的不同,其宗旨却殊途同归,这给工人报记者提供了关注民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深入基层是记者新闻职业生涯的新起点,这  相似文献   

6.
地市媒体在全国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长期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方面屡屡“缺位”。与中央及省级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不时“越位”相比.地市媒体更多的是“缺位”。本地不报外地报,基层不报上级报.新闻“出口转内销”等现象司空见惯。地市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状况,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报道的每一位记者,无时不在寻求价值高的新闻素材,尤其对独家新闻素材,更是情有独钟。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采访范围,地市报新闻记者的采访范围更小。一打眼就发现有较高价值的新闻素材是很少的,大量的是表面看来价值不高的司空见惯的东西,而基层记者都有一定数量的发稿任务,怎样才能使这类新闻素材增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国的记者队伍中,地方记者的比重相当大,不仅包括国家通讯社地方分社、国家和省级报纸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且包括省、地、县、行业报纸的记者。在这些地方记者当中,我们地市报的记者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因为我们生活工作在基层,供职的报纸也是基层报,所写的稿件更是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以相对其他记者来说,我们地市报记者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地方性。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名地市报的新闻工作者,平时接触重大新闻事件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出现,也往往因为有大报大台的跟进,在不是一个量级的新闻大战中很难出彩。但并不是说,地市报记者就少有作为。事实上,只要注意在新闻采写中深入开掘,基层工作者同样能把"地方戏"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站位高一点,发现意义所在2009年,笔者曾有一篇消息《孤山小学教师7年躬耕  相似文献   

12.
正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尤其是基层记者,通过会议获取新闻素材,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会议新闻是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基层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平常见到的会议新闻,存在的主要弊病是长、空、滥,以及写作的程式化、模式化,不但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议新闻的作用。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把会议新闻写好,写出有特色的、有新意的新闻呢?笔者结合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谈体会和看法。会议是新闻资源库会议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地方政治、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地市一级的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随着走基层活动的深入开展,报纸版面上许多百姓成了新闻主角,很多文章少了浮躁、多了朴实。更多的记者通过基层这个大课堂,也更加懂得如何才能写出反映基层真实状况、语言生动鲜活的好作品。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笔者长期坚持走基层,从百姓中获取新闻线索。新闻富矿在基层每次下基层,笔者都收获良多。2014年,笔者接到报社领导安排的任务,到安  相似文献   

15.
华军 《新闻导刊》2006,(2):54-54
时下,不数基层通汛员心浮气躁,听风即雨,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也如获至宝地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采访蜻蜓点水,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稿子见了报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  相似文献   

16.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大批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写出了大量鲜活、真实、感人的报道,被称之为有“地气”的文章。“地气”一词成了基层新闻单位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下面笔者就对“地气”的感受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写出好的报道,抓到鲜活的新闻是记者之所求。做好这些,就需要在文章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就需要记者与基层"零距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体会新闻现场的震撼和感动,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19.
在地市报,有不少记者全身心扑在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上,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暑冬寒,忙个不停。但是,他们忙出来的新闻许多都是年年岁岁似相识的面孔,缺少出彩之处。对此,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与国家级、省级报社记者的采访天地相比,地市报记者就像在自家门前屋后“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20.
熊芳 《声屏世界》2004,(9):20-20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新闻素材来源于群众中。记者下到基层去采访,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细心地听、看和体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广大群众喜闻乐“听”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