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教育的伦理特性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挑战的今天,强调"以善律教"是办好公共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教育伦理规范体系自身是合理的,且其设定的内在基础为广大教育者所理解和自觉认同,教育伦理所追求的教育善才是可能和可行的。教育伦理规范的合理性含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方面;其内在依据在于教育伦理之应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价值表达和价值期待,是教育主体间人伦关系和谐的本质要求,是丰富的教育经验积淀而成的教育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
王争录  张博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21-29+108+120
在AI赋能教师教育者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从同存走向共生。目前,人类教师教育者面临技术依赖及技术决定论困境,而AI教师教育者则不能与教育对象共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以共生为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开拓教师教育价值;规避伦理风险,建立互信机制;审视二者联袂,臻于诗意共生。以合智助力、协力推动和共情帮助等为实践路径,可以构建走向共生教师教育实践的新图景,助力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走向共生实践。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4.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5.
教育善的求索:实然与应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教育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其研究必须注意以下方面:在教育伦理的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教育者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明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教育伦理的目标设定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教育伦理的功能向度上,不仅要注重贬抑教育行为之“恶”,又应褒扬教育行为之“善”;在教育伦理的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研究个体如何致善,而且要关注社会善的实现。相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教育伦理学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必须要抛弃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性教育行为,不仅应注重教育的效果,更应当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以健全人格体系、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人,而不是把人作为简单承载知识的容器。大学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教育者自觉地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出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兼备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进行环境伦理教育,必须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我们党和国家从伦理层面提出的保护环境的要求、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所提出和阐发并达成共识的优秀环境伦理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必须构建教育启发与利益激发互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融合的、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和具体要求的分层性的教育范式。要着重加强对公民个人、企业、行政机关的环境伦理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教育伦理规范作为对教育者行为的应然性规定,其合理性取决于制定者是否具有辩证的视野:在所关注的问题域中,教育道德之实然和应然是两个必要的视点;在规制对象上,教育伦理规范对教育者个人和社会都应具有调控作用;在功能设定上,教育伦理规范不仅必须抑教育行为之恶,而且也应该扬教育行为之善;在目标向度上,教育者美德与善行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当教育伦理规范的制定者具备了这种辩证的视野,教育伦理规范才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从而教育善的实现才可能获得人的认识论方面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必须以农为本.农村教育的伦理诉求应主要的体现在它的功能和价值取向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全面落后的现实,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是农村教育最根本的伦理诉求.农村教育改造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改造,必须彻底消除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化农村教育的为农性;必须彻底改变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现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教育与农村社会相隔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制度通过内含的伦理精神对教育者的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引导,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道德价值观养成和教育德性的生成。这便是教育制度的德性所在。在现实教育中,无论是人们对教育制度的价值观念认识,还是具体文本的制定和实施,都存在着缺陷,导致教育制度的内在德性被遮蔽。教育制度的德性彰显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以人文性为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教育制度文本的真正主体,以公正为教育制度实施的德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为目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生本"价值取向的实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生本价值取向的现实性,进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生本价值取向的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教育暴力主要表现为躯体暴力、心灵伤害和思想钳制,因其有着强有力的政治依托、价值支撑与文化基础而存续久远.以史为鉴,要消解现代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暴力,必须扬弃教育传统,观照现代教育发展;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教育者的正当利益;端正教育价值取向,注重教育的生命关照.  相似文献   

13.
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离不开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是对教育最本质的问题的关注。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使之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高校为什么必须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邓纯余 《职业技术》2006,(12):243-243
职业道德既包含学生职业化生存依赖的道德规范,也包含学生实现职业化发展的伦理诉求。前者体现了道德的获得性品质,后者表现为伦理的创造性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分析职业道德教育的个人价值意义与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在我国社会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又存在多样化价值取向背景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事实上也存在多样价值取向。为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正确处理价值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浅谈幼儿缺乏责任感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幼儿缺乏责任感的原因 (一)宏观社会中的消极因素 在任何社会里,有关教育的一系列价值取向其实是社会对其未来成员期待的一种折射。社会需求决定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教育目标、内容、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价值取向而定。中国的用人制度一直都在左右着家长及教育机构的教育行为,重学历、轻能力的杜会现实,使得教育者的目光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智力开发,着眼于升学率、毕业证。大多数教育者并不糊涂,只是来自家庭、社会及行政部门的评价造成的压力使得教育者不得已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应该说.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导致了对责任心培养…  相似文献   

17.
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实践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教育者应该科学辩证地选择教育价值取向,把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外界对教育者身份和职责的规定,以及教育者对自身职业和言行的反思,教育伦理关乎职业道德、道德规范、道德活动和评价,属于教育道德行为的表述范畴。鉴于此,我们应针对教育伦理的价值属性进行分析,针对教育伦理价值缺失的现状探讨教育伦理体系重构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职业道德既包含学生职业化生存依赖的道德规范,也包含学生实现职业化发展的伦理诉求.前者体现了道德的获得性品质,后者表现为伦理的创造性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分析职业道德教育的个人价值意义与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